支玉恒教學實錄:《曼谷的小象》第二課時
生:美。
師:美,太籠統,她熱愛她的什么?
生:她熱愛她的牙齒。(哄堂大笑)
師:不是。
生:她很講衛生。
師:是不是她熱愛自己的生活呀?
生:是。
師: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干干凈凈,要好好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不是?
生:是。
師:對,世界上的道理就是這樣,既復雜又簡單。阿玲熱愛生活,她就能深刻地感受生活的美,她越能感受到生活的美,也就更加熱愛生活。你們說是這么個道理嗎?
生:是。
師:到這里我們可以總結一下了,不管阿玲是不是那兩位同學假設的那樣,我們看一個人,主要是看他的外表呢?還是看他的內心?
生:看內心。
師:同樣的,看一個人主要是聽他說什么,還是看他做什么?
生:看他干什么。
師:對,這些道理你們都懂了,我很高興。對這一課,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老師,“片刻”是什么意思呢?
師:注意啊,咱們的課不講了,我去喝口水,大家休息片刻。我這話的意思是叫你們休息多長時間?
生:一小會兒。
師:明白了沒有?要休息一個鐘頭,叫片刻嗎?
生:不叫。
師:我只讓你休息兩分鐘,是不是片刻?
生:是。
師:片刻就是時間短,不長的一段。
生:我不明白的是,課文主要寫的是小象,為什么最后寫了“生活美”、“愛心美”,而且黑板上所寫的提到小象的不是很多。
師:如果你要不提這個問題,我也正要問了,你先替我提出來了。這篇文章的課題是《曼谷的小象》,可是我們沒有重點地研究小象,這篇課文題目是小象,實際上寫的是誰?
生:阿玲。
師:沒有阿玲,有沒有小象?
生:沒有。
師:沒有這樣充滿愛心的阿玲,會不會有這么乖巧的小象。
生:沒有。
師:幫助別人這件事本身就充滿了愛,不是一個簡單的人類的美,這個愛又發生在這樣美的景色中,使你感到充滿了詩意,充滿了美。整個故事一讀,就讓人感到美極了。明白沒有?
生:明白了。
師:還有什么?
生:課文寫的主要是阿玲,為什么課題寫的是小象,而不是阿玲。
師:這樣的課題有很多,你看看過去的書,題目不一定就是里面的主人公。比如《小攝影師》,寫的不是那個小孩,卻是高爾基;《一個粗瓷大碗》,不是描寫那個碗,而是表現趙一曼。課題里寫小象,我給你變一下,不寫“曼谷的小象”,我改為“曼谷的阿玲”也同樣可以。用阿玲作題目也行,但你覺得這兩個題目,哪個更引人思考?
生:阿玲。(眾笑)
師:那這個問題,咱倆下課再討論,好嗎?別的同學有沒有疑問?
生:沒有。
師:那咱們下課吧。
清新明快,淡雅平實
——赴厚得路小學聽《曼谷的小象》
作者:羅曉倩
一、相得益彰,各盡其妙
“萬山磅礴,必有主峰”,韓愈之述頗有啟示。小學語文學科的知識雖然包羅萬象,但必有知識的內在聯系的規律和精華所在。昨天下午前往厚得路小學聽了梁存艷老師上的三年級29課《曼谷的小象》,感觸很深的是這節課像一首清新明快的歌,也像一幅淡雅平實的畫,并沒有激越高元。也沒有絢麗多彩。在教學中老師運用了教材進行全方位的語文素質教育,相機穿插語言文字訓練,有意地讓學生嘗試自瀆,是這節課設計的成功之處,令兩者相得益彰,各盡其妙。比如:朗讀“在曼谷近郊,綠油油的和田和點綴著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邊”。從讀中理解、感受“延伸”,意思是延長,伸展。
二、激情教學,自瀆自悟
在整個教學中,教師都帶著飽滿而穩定的激情教學,用自己的興趣去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因此文章的板書都是學生自瀆自悟后,用精煉的詞板書在黑板上的,也就像老師自己說的那樣,讓學生露一手。
三、抓住重點,引導體會
在教學中梁老師抓住萬山之中的主峰讓學生從文中去尋找美,發現美,感覺美。在上課開篇就明確地告訴:學生:“光知道文章內容可不行,故事背后還藏著東西,要想知道藏著什么,就要認真地去想一想”。因此,抓住重點,體現教學的力度、內容、訓練。
總之,潤物無聲,教師在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從文章中尋找、發現、感覺美,但在如何欣賞美上還欠火候,不一定采用直觀的圖片、畫面,可在理解力詞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