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學實錄:《第一場雪》第一種教法
師:也像在背。你們是不是看了一些描寫雪的課外書?(學生答是)要是用自己的話講就更好。——我們來考慮一個問題:概括地說,這個“粉妝玉砌的世界”是個什么樣的世界?
生:“粉妝玉砌的世界”是一個銀裝素裹的銀色的世界。
師:對,但光“銀色”不發亮。雪花被太陽一照,那個世界是什么樣子的?
生:晶瑩透明的世界。
師:啊,晶瑩潔白。(板書:“晶瑩世界”)在這個“晶瑩世界”中,人怎么樣啊?
生:歡樂。
師:嗯,歡歌笑語。(板書:“人歡笑”)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他說柳樹條上掛著“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我們平常的感覺,凡是毛茸茸的東西,一般不會閃光。那么這個“毛茸茸”的銀條,為什么卻又“亮晶晶”?
生:因為那是雪落在柳枝上,被太陽一照就閃光了。
師:他說那銀條兒是雪組成的,這一點是對的。還有什么?
生:那銀條是雪。開始,雪是毛茸茸的;后來被太陽一照,曬化了,變成了水。水就是亮晶晶的。因此說這個銀條是“毛茸茸、亮晶晶”的。
師:非得變成水才亮晶晶嗎?雪本身不亮嗎?再說,在北方的冬天,下了這么大的雪,不會太陽一出來馬上就化了。可能在咱們南方,雪不等落到地面上就變成水了。對不對?(學生答對)但是那雪為什么會沾在柳枝上?答案在課文前面。(讀文)“雪紛紛揚揚,下得很大。開始還伴著一陣小雨……”因為是第一場雪,天氣還不是十分寒冷,所以開始下的是雨。這雨把柳枝——(學生接:打濕了)雪落在打濕了的柳枝上,越積越多,變成了——(學生接:銀條),因為它不是特別光滑的,是凹凸不平的,所以看起來是毛茸茸的,太陽一照,就會亮晶晶。還有一個:凡是“蓬松松”的東西——比如一團棉花吧——它就不會“沉甸甸”,但是課文為什么又說“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
生:因為那是一棵樹上的雪積在一個地方,因此它是蓬松松,而且沉甸甸。
師:沒有真正分析出來。
生:書上說“雪紛紛揚揚,下得很大”,雪落在樹枝上非常沉重,所以是沉甸甸的。
師:還是沒有說清楚。——大家看這兒……(教師在黑板上畫松枝積雪圖)這是一根松枝,這是冬天不落的松針。密集的松針把落在它上面的雪都托住了,成為一個雪球。雪球給我們的感覺當然是蓬松松的。但這個雪球是由一根松枝來負擔著。當微風吹來的時候,松枝就托著雪球搖晃,好像負擔不了這個雪球似的。所以又給我們的感覺是沉甸甸的。是不是這個雪球真的沉得我們抱也抱不動呢?(生答不是,整個這一段話都是師生對口問答中完成的。記錄時略)
師:北方的冬雪好不好?(生答好)我們再來讀一遍,從下雪一直讀到雪景。
生:(讀文)“這是入冬以來……震落下來了。”
師:真的震落下來嗎?(生答沒有)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生:是個夸張句。
生:我不同意這個同學的意見。因為那么多人一齊叫,聲音很大,會發生共振,雪有可能被震落下來了。
生:我也認為有可能震落下來。因為那么多小孩在玩,有堆雪人的,有擲雪球的。如果擲雪球時,一個雪球打在樹枝上,雪就震落下來了。
師:那是他們的“歡叫聲”震落下來的嗎?
生:我認為雪球本身也有重量,再加上共振,這樣合二為一,就要落下來了。
師:你們說雪末兒下來沒有?(生答下來了)
師:這一點我同意,真下來了,是怎么下來的呢?可能是那位同學說的打雪球時碰下來的,也可能是微風一吹“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正好在這個時候孩子們歡樂地喊起來了,配合在一起,好像是震下來的。作者確實寫的是夸張句。
師:那末——大家把書放下。這場雪就這么無緣無故地下起來的嗎?這要從哪一段去看?
生:第一段。
師:大家默讀第一段。默讀完了告訴我,你能不能用最簡潔的話把這段的意思概括出來。
(生默讀第一段,讀完后討論)
生:從西伯利亞來的寒流進入了膠東半島,膠東半島上就下起了雪。
師:我要把你這段話都寫在黑板上,恐怕這黑板太短。(笑聲)更簡單一些。
生:第一段是寫天氣的變化。
師:怎么變化說出來沒有?沒說出來。
生:第一段就是說寒流侵入膠東半島。
師:引起了什么?那才是關鍵的。
生:第一段寫的是天氣驟然變冷。
師:啊,最后還是落在了天氣變冷。寒流侵入是原因,結果是天氣變冷。在表示因果關系的句子里哪個是關鍵?
生:結果是關鍵。
師:對。那第一段就是告訴我們什么?
生:告訴我們寒流侵入了膠東半島就下雪了。
師:啊!天氣沒變!
生:第一段就是告訴我們天氣驟然變冷。
師:對不對?(生答對)
師:你能不能把“天氣驟然變冷”再縮減一下?
生:天氣變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