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中音樂課的教學反思
又如歌譜的學習,在以往的教學中,我總是讓學生跟我學唱歌譜,再填詞。這樣一來,學生既感到枯燥乏味,我也覺得費力不見效。經過反思,我改變了做法,讓學生在聽會旋律之后,填詞唱,唱會歌詞之后再轉回來唱譜,學譜就顯得容易多了,學生不再認為學唱歌譜是很難辦到的事情。
要正確處理教師與多媒體之間的關系。現代教學媒體的使用是教學現代化的一個標志,必然在教學領域中廣泛應用。現代化教學媒體,只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工具,不可能替代教師的工作。因為媒體必須依*教師精心設計、操作,才能發揮它的作用,教師對學生特有的人格影響、情感教育是任何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國外有的心理學家,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到一個公式:信息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師生對話很有必要,作為情感教育的音樂教育更是如此。在課改實驗中,就有許多教師在音樂課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的時間遠遠大于教師專業技能、學生參與程度。
在音樂教學中,實現音樂本體的價值和功能是第一位的,否則,音樂課會“本末倒置”、“喧賓奪主”,就會“忘本”和“越權”。
三、教師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作為教師,不僅要吃透教學內容,而且要熟悉不同班級、不同類型的學生,不能將同一個過程、教法貫穿所有班級。教師要熟悉班級特征,要熟悉班級中的學生,各個班級的學生自身素質不同,對音樂旋律的反映、感受、理解也不同,學生的個性也有很大差異。我在七年級第一單元《青春舞曲》的教學中,同一種教學過程在兩個班運用,教學效果截然不同,一個平時比較活躍的班級,無論是歌曲的學習還是律動的表演,都能積極主動的完成,甚至還能大膽編排;而另一個平時比較安靜的班,在歌曲學習上還能順利完成,但到表演律動時,學生則你推我讓,誰也不愿意動,更別說大膽創編了。針對這樣的現象,我積極進行了反思,對不同班級、不同學生進行分析,在教學過程中,針對班級差別、學生差異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效果良好。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不完全中學,學校辦學條件差,硬件設施不齊全,給音樂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但我和另一位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排除困難想辦法,因地制宜找對策。在《青春的旋律》的教學中,兩位音樂教師合作,將學生帶到空氣清新、場地開闊的戶外,利用教師易攜帶的手風琴和教師的舞蹈特長,與學生共同完成了一節別開生面的戶外音樂課,吸引了眾多教師前來聽課,得到學生和教師的廣泛贊譽。而這也是我在教學中反思的結果。教師不能被教材所束縛,不能只限于“教教材”,要充分利用音樂及教師的技能、特長,要用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讓他們“愛”上音樂課。
四、教學評價要準確、真實,發自教師內心
教學評價是對教育效果進行的價值判斷,它廣泛地存在于各種教育實際活動中,是教學工作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基本環節。在音樂教學中,它為科學地評價音樂教學質量提供了標準,對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對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樹立學生良好的自信有著深遠的意義。教學評價的分類及相關內容在這里我不做過多的闡述,就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我進行了一些反思。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要讓學生真正感覺到教師是發自內心的、準確的、贊賞的,而不是簡單的應付,從而使學生有充分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幾次我在聽音樂課的過程中發現,對于教師的提問,無論學生回答的深與淺,準確不準確,教師都千篇一律的用“非常好”、“你回答的不錯”等簡單的評價,一方面給學生造成知識理解上的偏差,另一方面讓學生覺得教師沒有用心聽。我認為,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理解知識的程度,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會有各種各樣的答案,教師要將這些答案很快的認真思索后,用合適的語言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評價。如在八年級上冊《神州大地(3)——錦秀山川》的教學中,當欣賞完《黃土高坡》這首歌曲后,有位學生立刻聽出不是原唱,他認為錄音帶上的演唱者沒有將信天游的樸實、粗獷、高亢表現出來。這說明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不僅僅用耳朵,更重生的回答,認真的給予評價,不僅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同時增強了他學習音樂的自信心,這之后的每堂課他都是全神貫注,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和活動。教師的評價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以科學、公正、準確為依托,要有實效,要可信,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師只有全方位的體現和運用評價的價值和功能,才會有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課堂上讓他們得到更寬松的表現自我的空間,行使自評和互評的權利,這樣才能構成真實、民主的課堂,促進學生個性的成長。
五、要協調好“課堂音樂教材”與“社會音樂教材’’的關系
與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一樣,音樂來源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具體反映,并對社會生活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今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先進的音響、媒體充分運用,音樂藝術空前繁榮,音樂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音樂與人的距離也不斷拉近,各種良莠不齊的音樂信息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產生的極大的影響,對學校音樂教育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因此,在音樂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感受與鑒賞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另—方面則要把“課堂音樂教材”與學生課外的社會音樂教材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分清良莠,有選擇地接收課外音樂信息。我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任務完成的基礎上,定期為學生舉辦班級音樂會,選擇課堂音樂教材的內容及優秀課外歌曲,及時評價和鼓勵,對學生上好學校音樂課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