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能不能“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提高了n倍后,教室里的爭吵聲漸漸停止下來。不甘心的楊意又冒了一句:“本來就好難聽。”眼看又有同學想接上他的話,我急忙給他們堵了回去。我想分析歌曲是如何表現孩子們“蕩秋千”是歡樂的心情,旋律又是如何恰到好處的表現“蕩秋千”那一上一下的樣子的,可轉念一想,他們會聽這樣的大道理嗎?不如 ——“同學們,既然有人認為歌曲不好聽,那我們就來開一場音樂辯論會,各自說說自己認為好聽或是不好聽的理由,看哪方能說服對方就算哪方贏。”一下子,班上熱鬧了起來……[反思分析]
我想很多老師都會和我一樣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還記得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是他們讀一年級的時候,那次也是楊意帶的頭,當時的我又氣又惱,只好采取“強壓”政策,不準他們亂說。學生們雖然不再說“好難聽”,但整堂課的氣氛卻變得異常沉悶,一節課下來,連最基本的教學任務都沒有達到,真是糟糕透了。課后,我還氣了很久。現在,再次遇 到相同的情況,我不得不思索,如果我們的課堂只是一味的做到老師說學生應,那學生們還能有各自的思維嗎?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審美觀,十個手指頭都各有長短,更何況是人。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為題更重要……”當學生在對歌曲提出不滿時,其實是在向老師提出問題,提出異議,教師的首要問題則是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而不是忽略、抹殺問題。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忽略、抹殺問題,那么,學生就會失去勇氣,失去信心,也失去學習音樂的興趣。
正如一句話所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那么,在音樂教學中又能不能做到“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呢?我一直為此而困惑著。
音樂的本體是音樂藝術,音樂文化教育,其根本性質是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首先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而個性發展則是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學生有權利去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享受音樂帶給他們的樂趣。也有權利去選擇他們到底是愛“蘿卜”還是愛“青菜”。我們的課堂不是印刷廠,也不是制造“標準件”的車間,如果對于這些不要“蘿卜”要“青菜”的學生嚴加苛責而不是去“扶”去“持”,那么“異想天開”的學生將永不會出現。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個性與共性并存于課堂,最大限度的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盡可能的挖掘學生潛能,保護和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