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教學反思(通用3篇)
合唱教學反思 篇1
合唱教學是學校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和集體主義觀念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合唱教學也是一種高層次的歌唱,是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的體現。在音樂課堂中我也側重了合唱方面的教
學,在排練的過程中也碰到了一些困難:
1.學生的識譜能力較差,歌唱基礎、合作能力和發聲習慣等方
面參差不齊、各不相同。
2.在二聲部合唱歌曲中第一聲部的旋律通常是主旋律,旋律比
較流暢,音區較高,學生易聽、易唱、易學、易記;而第二聲部往往
正好與此相反,學生就出現了畏難情緒。
3.學生對于合唱的概念十分淡薄,甚至誤以為合唱就是齊唱,
或者出現一、二聲部相互喊唱。缺乏聲部和諧的感性體驗和合唱成功
經驗,因而興趣不高。
針對上述原因,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合唱觀念。
合唱各聲部不是搞比賽,不是看誰唱得響、唱得突出,而是相互烘托,追求音樂整體的和諧。應培養學生在合唱訓練過程中自覺判斷的能力:(1)個人演唱是否干擾了整體。(2)個人演唱是否襯托了整體。即個人演唱的方式與情緒是否與音樂整體相符合。
2.訓練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呼吸方法。
呼吸是歌唱發聲的基礎與動力,歌唱的呼吸不同于人的自然呼吸,須根據樂句的長短、強弱、快慢安排呼吸量的大小,做到有意識地控制。曾有專家論述“不會呼吸的人就不會歌唱”,由此可見歌唱呼吸的重要性。在教學中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氣吸淺、吸氣抬肩、不會氣息保持等錯誤呼吸方法,采用他們能完全理解并可以做到的方法進行練習。
3.培養唱譜能力。
小學合唱里的歌詞大多只有音高上的區別,詞是完全一樣的,學生很容易把聲部混淆。但由于合唱各個聲部的唱名不同,相互比較容易分辨,所以應在學生掌握歌譜以后再教唱歌詞。在唱譜的過程中解決學生的音準、節奏、快慢、情緒等問題。
4.音準和節奏的訓練。
合唱的音準問題較為復雜,大多數學生不能準確地掌握副旋律的音準和音程。克服這一困難首先應保持良好的姿勢。同時利用鋼琴引導學生把握好音準和音程。
5.“先難后易”和“平行”教學。
學生對歌曲的印象往往是先入為主。特別是對其所熟悉歌曲的第一聲部易給他們以較深的印象,對此,可在教學之初暫把第一聲部放在一旁,先教第二聲部,待學生對第一聲部有了一定的把握后再教第二聲部。如合唱歌曲《我躺在綠色的草地上》這首歌曲,在教唱前學生很可能早已熟悉它的第一聲部,但對于第二聲部卻相當陌生,此時可教第二聲部,待他們完全唱準后,這兩個聲部能直接結合起來。
合唱是集體性的聲音藝術。統一、和諧是合唱的要求。合唱中還可以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達到以美育德、以美啟智、以美健體的目的,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合唱教學反思 篇2
在教學中,發現高年級的合唱教學無法實施,兩個聲部拿不下來,如果反復的練習,學生又沒有了學習的積極性,課堂很沉悶。這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本學期有幸參加了合唱教學的有關研究,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悟出了一些東西,與大家共享。
主要內涵:
《音樂課程標準解讀》中指出:“基礎教育中的任何課程只要是一門學科,必然會有系統的知識和技能體系,因此對于音樂教育來說,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必需的。”
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過多的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方法過于單一,沖談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不利于音樂審美教育的實現。因此在音樂新課程中提出要淡化雙基的理念,是淡化而不是丟棄。
在以前的教學,我就走入了音樂教學的誤區。在歌曲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進行聲音的訓練,音程的訓練,造成學生的演唱能力下降,合唱能力下降,聲音粗糙,缺乏氣息的支持,并且影響了歌曲情感的表達。合唱兩個聲部感受不到音程的的美。
課例:
《唱支最美的歌》 我先從介紹“最可愛的人——解放軍叔叔”導入,然后欣賞和學唱歌曲《唱支最美的歌》。在指導學生學唱歌曲時,沒有關注對學生的聲音訓練,在課前也沒有音程的訓練。對歌曲進行處理時,學生唱不出A、B兩個樂段的力度與情感變化。演唱A段時學生聲音白,讓學生輕柔一點,聲音又變得很弱、很虛,沒有控制,不整齊。唱B段由于頓音感覺不好,我不斷的提醒,要跳躍一點,象走路。可換來的是部分學生用缺乏氣息支持的喊叫的聲音來演唱。唱兩個聲部時,總是唱不穩自己的音。唱不準就練,高聲部一遍又低聲部一遍,合起來再一遍,不和諧。又再練習…………學生沒有一點精神了。一首很美的歌,唱得沒有了一點感情。
分析與思考:由于平時忽視了對學生的聲音訓練,當歌曲的情感表達需要借助聲音(發聲技巧)時,我所說的“跳躍一點”,“輕柔一點”的話是那般蒼白無力。學生演唱能力的下降,缺乏對聲音的控制和對氣息的運用,難以表達出歌曲的情感。在枯燥無味的練習中,學生逐漸失去對歌唱的信心,如果敷衍了事,學生又得不到音樂的審美體驗。
解決問題的方案:
得出的結論是:在平時的音樂教學中對聲音的訓練是不能忽視的,但又不能進行過多的,單一的練習,使學生感到枯燥,要在具體的音樂實踐中對學生進行聲音的訓練。
首先,要讓學生多欣賞,先感受到合唱的美,培養學習的興趣。在課前讓學生欣賞一些短小、優美的中外優秀合唱作品,讓他們細心聆聽各聲部的旋律,訓練學生音樂的耳朵,提高合唱的聽覺能力。讓他們從音樂本身的旋律中體會合唱藝術的美。
還要進行必要的發聲練習和音程練習。采用了學生能夠理解并完全可以做到的方法進行練習。比如“象聞花”一樣做深呼吸練習;用半打哈欠的方法來啟發學生打開喉嚨,放松下巴等等。另外,讓學生將白聲和有氣息控制的高位置的聲音進行比較、分析、鑒別,以提高學生對聲音的辨別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科學的發聲概念,學會有控制地發自內心的歌唱。要求學生唱準音階,做一些合唱的發聲練習。在教新課前,做一些必要的音程練習,解決難點。
如在教學《唱支最美的歌》時,先讓學生聽賞《半個月亮爬上來》感受合唱的美,并把學生帶入情景。用歌曲的一、二句做發聲練習,學生盡量用他們剛剛聽賞的那種柔美的聲音演唱,很美。然后再做一些音程的練習。再進行教學比原來的效果就好一些了。
合唱是一門非常嚴謹的藝術,要求音色統一、聲部和諧、音量均衡。它必須經過嚴格而科學的教學訓練,才能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以在教學中,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在每一節課中都要講聲音的美,長此以往,學生才會唱出美妙、動聽的聲音,學生就會乘著歌聲的翅膀越飛越高!
合唱教學反思 篇3
以前在上學校合唱團時,學生那一副“苦瓜臉”讓我氣憤,她們的精神狀態總是不飽滿,所以合唱效果也不盡人意。為此,我想了許多辦法,怎樣才能使全體學生在合唱時保持專一的歌唱注意力,以積極、主動、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合唱中去呢?經過我不斷摸索、總結,我認為教師首先應以最積極的狀態去給學生分析作品,明確作品的情緒,講解作品的重、難點。其次,還可以運用情景聯想來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在訓練過程中,,我根據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這一特點,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她們對歌曲的理解唱歌。在選擇合唱作品時應選擇音域不寬,音程較為平穩,旋律較為活潑的歌曲來演唱。而中年級則可選擇一些風格各異,音域較廣的歌曲演唱。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在合唱時都能把作品的情緒表現出來,歌唱時的精神狀態也非常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