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我們學校的合唱節
第二課 我們學校的合唱節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夠對合唱形式有一定的了解,感受二聲部合唱的魅力,熱愛合唱藝術。
2、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能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歌聲與微笑》,聲部平衡、和諧,并能背唱。
3、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夠能用連貫、跳躍的聲音演唱《在卡吉德洛森林里》。
4、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夠對指揮動作與前奏、間奏作出正確的反應。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初聽童聲合唱《五彩繽紛的大地》、《街頭少年合唱》,簡介合唱的形式。
(二)學唱《歌聲與微笑》
《歌聲與微笑》電視媒體經常播出,耳熟能詳,孩子們應該很快學會單聲部,重點放著二聲部部分。兩個聲部基本形成三度的關系,音準不難掌握,可結合教材中的三度練習曲,進行練習。二聲部中的sol到升sol的地方教師可用手號提示音準。
<排練>
此歌基調親切優美,明朗愉快,不可唱得過于強烈,不能過于快速,否則4/4拍子會變成2/4的感覺,是不符合此曲原意的。歌曲前半部分旋律在低聲部,要口語化,“帶”字和“留”字可唱成下滑音,和說話時的回聲完全一致,好像和來賓親切交談;后半段突然翻高十度,要注意歌唱化,注意發聲位置及聲部和諧,“明天明天”這些同音反復的句子要用輕快的頓音來演唱,有如在聯歡會上賓主載歌載舞、共敘友情。
(三)欣賞《五彩繽紛的大地》、《街頭少年合唱》。
提醒學生注意《五彩繽紛的大地》的情緒,《街頭少年合唱》中旋律的色彩變化等。
第二課時
(一)學唱《在卡吉德洛森林》 。
這首短小精干的波蘭民歌,具有三拍子音樂的舞蹈風格。初聽時,引領學生作第一拍跺腳、第二、第三拍拍手的動作感受三拍子音樂的風格。前兩個樂句要求用連貫的聲音演唱,后兩個樂句用輕快、跳躍的聲音演唱。二聲部第二樂句接第三樂句處,注意唱準五度音程。結合教材中的練聲曲,學習連音和跳音的唱法。
(二)欣賞男聲合唱《游擊隊歌》,混聲合唱《茨崗》。
《游擊隊歌》是我國老一輩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賀綠汀的代表作。它誕生在1937年的抗日烽火歲月。全曲具有鮮明的進行曲風格特點,曲調輕快流利,節奏活躍,富于變化,充滿旺盛的活力,生動地刻畫了游擊健兒機智靈活、勇敢頑強的群體形象和樂觀昂揚的精神面貌。
《茨崗》是一部混聲合唱,主要讓學生接觸浪漫派音樂的代表作曲家——舒曼的作品,體驗茨崗人豐富的感情和富有異國情調的詩意。
合唱教學的方法1
“唱-奏”互動教學法在合唱教學中的運用
合唱教學是學校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和集體主義精神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合唱教學也是一種高層次的歌唱,是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的體現。小學合唱教學最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引導學生把握好各聲部的音準,提高合唱的興趣。
“唱-奏”互動教學法,是利用豎笛的吹奏與合唱訓練相結合,使二者相互支持、配合的一種合唱教學法,以幫助學生唱出準確、和諧的和聲。
“唱-奏”互動教學法的作用:1、互動性。學生通過唱唱、奏奏、動動、聽聽的循環互動的合唱教學過程,達到口、手眼、耳、腦的互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活動中,從而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合唱訓練的興趣。2、互補性。豎笛的吹奏能為學生進行合唱訓練提供旋律的支持和依靠,有效地解決音準問題。對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呼吸方法也有很大地幫助。經常做吹奏練習,也可提高學生的肺活量,增強歌唱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