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主題活動設計:我和春天1
春天里大人們又做一些什么?
4、 小結
講解表格的使用方法
延伸活動:
家長、幼兒共同填寫《春天里人們的活動》調查表
效果分析及生成內容:
(1)采用分組教學的形式,每個孩子都有充分的發言機會,發言次數最少的幼兒也發言二次,發言最多的高達五六次,特別平時幾乎不發言的姜欣悅在這次活動中也發言了五次。從發言的頻率和發言的自主、充分程度上,以分組形式進行教學效果優于不分組的形式。
(2)談話的內容多數集中有我們進行過的活動,如動物的飼養、春游、衣著、水果方面。李再膺小朋友提到春天明顯的變化是冬眠的小動物蘇醒了,把理性知識進行有效的遷移。
四、“我看春天的蠶寶寶”系列活動(二級主題)
設計意圖:
在開展“我和春天”主題活動過程中,我們將具有春天代表性的動物蠶進行活動。在實物投影的前期,幼兒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更驗證和確定了它的教育價值,因而我們從預定的內容出發,嘗試開展生成性活動,即“我看春天的蠶寶寶”系列活動。
時段 活動內容 方 式 幼兒行為分析及生成內容
前期 我的春天朋友 調查表(另附調查表“我的春天朋友”) 幼兒關注于春天的動物及植物,從而確定了我們預定計劃的教育價值,教師在自然角提供蝌蚪的基礎上,有目的下放春天的“蠶”,從而觀察幼兒的行為及反映。
喂養蠶寶寶 親子活動 每位幼兒將老師提供的兩條蠶寶寶帶回家,很細心地進行喂養,并且常常到幼兒園來和老師、同伴交流,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因而我們產生了一棵有關蠶的 “聰明樹”。
聰明樹(關于蠶的問題) 版面 “聰明樹”本身名字的產生就來源于幼兒,當老師提出“讓我們給大樹起個名吧!”李再鷹說:“愛提問的小朋友都很聰明,我們叫它聰明樹”,于是教師將幼兒有關蠶的問題以樹葉的形式展示于版面上,并進行了相應的整理,找出幼兒關心的,具有教育價值的并進行歸類(另附統計表)
中期 觀察蠶 親子活動(另附問卷“我家的蠶寶寶”) 在家庭喂養蠶的過程中,我們以設置問題的方式,引導家長發揮他們的教育作用,激發幼兒學會有序觀察蠶的外形,從而解決他們所關心的有關蠶的外形結構的問題
測量蠶寶寶 談話及連續性記錄(另附記錄表“我的蠶寶寶在長大”) 日常活動中,幼兒常常會和老師說:“老師,我把蠶寶寶照料得好,它都長那么大啦!”教師發現幼兒對于蠶的生長變化有一定的興趣,于是組織了引導性的談話活動,你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蠶寶寶在長大?并引發幼兒在家中進行連續性觀察
我看春天的蠶寶寶 分組教育活動 我的問題(關于春天的蠶)
1關于蠶的生長變化
陳子錕:(問)蠶寶寶長大了,會變成什么呀?
鐘天睿:(問)為什么蠶會蛻皮?
徐文軒:(問)蠶是怎樣長大的?
k k: (問)蠶是怎樣長大的?
秦鑒然:(問)蠶寶寶是怎樣長大的?蠶寶寶是怎樣生活的?
姜安多:(問)蠶寶寶怎么變成蛾子?
展 晨:(問)小蠶為什么要脫皮才能長大?
高承思:(問)蠶寶寶是如何變成蛾子的?
李再膺:(問)蠶變成蛾子是不是很可怕?
沈 楊:(問)蠶是怎樣長大的?蠶最后變成了什么?
朱冠秀:(問)蠶寶寶為什么會結成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