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空隙》
設計意圖
大班幼兒動手能力強,自理能力有所提高,但往往在如何整齊合理地擺放物品上能力較弱。為此我設計了本節(jié)活動。目的是讓幼兒“在做中學”,引導幼兒發(fā)現空隙,填補空隙,學習如何合理利用空間。同時能在生活中學會整齊擺放物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也為入小學做好一定的準備。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發(fā)現空隙。
2.通過演示文稿,遷移生活經驗,學習合理整理物品。
教學準備
物質準備:幼兒記錄表,記錄筆,幼兒實驗材料每組一份(大石頭,小石頭,沙子若干),篩子,透明實驗杯,原木玩具一套。
教師材料:演示文稿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1.熟悉實驗材料,了解材料特性。(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不同的材考、 幼兒自由討論材料的特點)
教師:“今天我們來做個有趣的實驗。小朋友看看我們的桌上有什么?”
幼兒:沙子、石頭……
教師:“仔細看看這三樣材料,它們有什么不同?”
幼兒通過觀察、觸摸,自由討論自己的發(fā)現。(大小、輕重)
2.引導幼兒操作實驗,并及時做好記錄。教師:“你們真能干!發(fā)現材料間有這么多的不同。今天我們要做的實驗就是把這三樣東西(大石頭、小石頭。沙子)都裝到一個大瓶子里(出示大空瓶)。但老師有一個小小的要求:東西要一樣一樣地放;大石頭很重,要輕輕地放。當東西到瓶口時就蓋好蓋子,停止實驗。我們還要把實驗的過程畫出來(出示實驗記錄表)。如果全部材料都裝進瓶子里去了,說明實驗成功,就打勾;如果你沒把所有的材料都裝進瓶子里去,說明實驗失敗,就打叉。每組小朋友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
二、基本部分(觀察實驗結果,發(fā)現問題)
1.幼兒分組第一次試驗。
2.各小組討論成敗原因。活動結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有的小組成功,有的小組失敗;一種是全體失敗。
(有的成功,有的失敗)
教師:“你們是按照什么順序擺放的?結果怎么樣?”
“東西一樣多,為什么有的小組可以全部放進去,有的小組還有東西留在外面呢?小朋友們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幼兒自由討論)
(實驗全部失敗)
教師:“好,我們一起來找找原因吧!看起來,我們的瓶子都已經裝滿了,似乎裝不下東西了,但小朋友們看一看,瓶子里有沒有空著的地方?在哪里?用手指一下。”
“這些空著的地方就是空隙。這些空隙里還可以放東西。原來是我們浪費了很多空隙,所以東西才裝不進去。這三種材料中哪種材料中間有空隙
?(幼兒多數會回答大石頭,那么小石頭和沙子能鉆到它的空隙里嗎?”
3.利用操作材料將物品分離。
教師:“到底按照什么順序放才能把這些材料全部裝進去呢?我們再來試一試。可是這些材料都混在一起了,請小朋友想想辦法,用桌上的工具把這些混在一起的材料分離開。(幼兒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自由想辦法分離。)
4.總結經驗,再次實驗。
教師:(對用篩子分離的方法給予評價)
“到底按照什么順序才能把這些材料都裝進瓶子里呢?我們再來試一次。”
5.試驗成功,幼兒分享成功的喜悅,引導幼兒觀察瓶內是否還有空隙。
教師:“你們是按照什么順序放東西的?結果怎么樣?”
“小朋友們看一看,現在我們的瓶子里還有沒有空隙了?”
(幼兒回答“有”或“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