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變化(精選2篇)
大班科學:變化 篇1
活動目標⒈觀察周圍事物的變化,感受一切都在變。⒉對周圍事物產生探索的興趣。活動準備1、標本:小蝌蚪成長的變化。2、ppt。3、各種探索材料。(小盒若干、果珍、宣紙、皺紙、氣球、小杯子若干,酒精燈、燒杯等) 活動過程一、看小蝌蚪成長的標本,引起興趣。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樣東西,你們看是什么?(青蛙)青蛙是由什么變的呢?(蝌蚪)那小蝌蚪又是由什么變成的呢?怎么變成青蛙的,我們來一起看一看?分組操作活動發現各種事物的變化。二、教師實驗師:剛剛我們看了青蛙的變化,大自然中還有好多好多的變化,老師來做一些實驗。實驗一:老師這里準備了一杯水,請一個小朋友來摸摸看。(冷水)現在我要把放到打火機下面燒一會,誰再來摸摸看,你發現了哪些變化?(水變熱了)實驗二:看這是什么?(蝦)看好這個蝦現在是什么樣子的,待會老師要變魔術咯!(教師將蝦放進熱水里)我們來看看,你發現了什么?這個蝦和剛剛一樣嗎?哪里不一樣?(從顏色、形狀、生命說)或者與剛剛的活蝦相對比,觀察。三、幼兒實驗“還有好多好多的有趣的變化呢,你們想不想來變一變?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好多的材料,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都有些什么?(認識材料)要求:待會請你們每人去實驗,每人做一個實驗,做好實驗后就請你回到自己位置上,待會告訴大家你的發現。如:⒈將彩色的皺紙浸在水中,紙變濕了,水變的有色了。⒉將宣紙浸入顏料中,紙變成彩色,盒中的顏料變少了。⒊吹氣球,氣球變大,色變淺,最后破了。師:剛剛我們都做了實驗,現在請你來講一講,你讓什么東西發生了變化,是怎么讓它發生變化的?三、結合生活經驗,正確說出不同事物會發生的變化。⒈平時還有好多好多的變化,誰來說說看你知道哪些變化?如:老師發現前幾天還很熱的,最近幾天卻有點冷了,說明天氣在變、季節在變,動植物、人也發生變化。(季節變化、人的變化、花的變化等)鼓勵幼兒提出不同的看法。⒉只要我們小朋友平時仔細去觀察,你就會發現好多的變化,以后如果你發現什么變化可以跟老師或好朋友一起說說。
大班科學:變化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溫度計,知道溫度計的用途
2、使幼兒獲得溫度計如何指示溫度的粗淺經驗,學習觀察、測量溫度的簡單技能。
3、培養幼兒對測量溫度的興趣。
教學準備:
每組一只溫度計、其他溫度計
活動過程:
1、讓幼兒認識溫度計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溫度計,看看這些溫度計有什么不一樣?
2、教幼兒怎樣測量氣溫
a:幼兒小組測量,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幼兒正確使用溫度計和讀數。
b:引導幼兒將溫度計拿到戶外,觀察溫度計的變化。
1、小組進行,將溫度計分別放入冷水、熱水中,觀察溫度計的變化
2、教師指導并參與記錄。活動結束。
效果分析:
因孩子們對溫度計的認識有了一定的前期經驗(班級內有,孩子們已早就觀察過)所以接受起來較容易些,孩子們的興趣較濃厚,觀察到了溫度計在不同水溫中的變化,但數字記錄不是很理想,因溫度計上的數字過小,分格過小,有些幼兒看不清楚。建議進行此次活動時,教師可將溫度計的小格放大,畫在紙上使用,效果會更好些。
活動反思:
教過《水溫的變化》一課之后,總的感覺是得失摻半,成功失敗兼而有之。成功之處在于對本節課的教學資源做了較為恰當的處理,其中有預設性的,如選定分析水溫變化的方法。也有生成性的,如關于實驗誤差的處理;失敗之處在于這節課沒有按預定計劃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教學時間比較緊張,課后的兩個問題(兩杯溫度相同而水量不同的熱水,放置一段時間之后,溫度是否相同?怎樣使一杯熱水的溫度盡快地降下來?)沒有按計劃解決,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學生參與實驗探究的積極性不高。回顧這節課,具體反思如下。
一、明確的實驗目的更有利于學生參與到探究活動中
《水溫的變化》是學生在掌握了溫度計的使用方法的基礎上,而且是他們在學習科學課程以來所進行的第一次實驗探究活動,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來研究熱水溫度變化的規律。但是這個實驗結論的得出,必須依賴于比較準確的實驗數據,因此,也就要求學生所進行的實驗操作比較精確,除了全班學生采用統一的計時方法之外,主要是負責讀數的小組長按照要求準時正確地讀出溫度計上的數據。然而,許多學生在這個環節做得不夠好,他們都急于觀察一下溫度計上的度數。結果,在記錄溫度和分析數據時,顯得有些心不在焉。另外,還有幾個負責讀數的小組長也沒有做到專心致志,所以讀數時秩序有些混亂,這也直接導致了學生將溫度記錄在課本上,算出鄰近兩次測量的溫度差之后,便急于觀察熱水的溫度,卻很少去深入思考熱水溫度變化的規律,或者說對于自己先前的猜想缺乏一種科學求證的探究熱情。
由此看來,先前的猜測環節也是存在缺陷的,問題主要在于猜測的結果沒有引起學生從事探究的興趣,就是說,沒有將猜測的結果轉變為學生探究的目標。產生這種后果的原因固然在于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之間我更傾向于前者,在于小學生還不善于進行抽象邏輯思維,在于學生剛剛接觸實驗探究這一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在于我對上述情況缺乏必要的預見,對學生的情況缺乏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教學期待遠遠大于學生的接受能力,就是說,自己對學生情況的'把握不到位。由此看來,順利完成實驗教學任務的困難很多。
因此,也就有必要將探究活動前猜測熱水溫度變化的環節進行一番改進。我原來的做法是,在組織學生談話,得出熱水溫度會逐漸降低后,接下來又組織學生進一步猜測并得出下面兩個假設:
一是熱水溫度的變化是先快后慢的:
二是熱水溫度的變化是先慢后快的。這樣的猜測結果對于學生來說顯然是增加了許多難度,同時也淡化了實驗探究活動的目的。因此,可以改為這樣導入“熱水的溫度會逐漸降低,那么,熱水溫度的變化具體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呢?這節課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深入探究一番。”然后,組織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這樣,就會避免出現先前那種拖泥帶水的導入方式,可以節約很多時間。同時,有利于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定位在接下來的制定實驗方案、開展探究活動上面。
二、簡化并完善實驗數據的分析方法
對于實驗數據的分析,我舍棄了課本中提供的采用折線統計圖的方法,改變為讓學生計算出鄰近兩次實驗數據的差,最后再將各個小組的實驗數據都呈現在黑板上面,讓同學們直接觀察這些溫度差,并找出變化規律。之所以這樣處理,一是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因為他們還沒有學習折線統計圖,因此運用起來自然會存在一定的難度;二是為了便于看出實驗效果,本次實驗所使用的熱水的溫度盡可能做到很高,這又導致折線統計圖上的溫度變化看起來不是特別明顯;三是這樣做,可以讓每個小組測量的數據都能夠得到利用,既滿足了實驗結論普遍性的需要,同時又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感受到自己所從事的實驗操作的價值,這是尊重學生勞動成果的具體體現;四是這樣處理,也是經過實踐證明的,我在以前教學這一環節時,也是采用了這種分析實驗數據的方式,效果比較理想。
三、及時處理生成性教學資源
如何處理實驗中出現的誤差,對于本節課來說是一個生成性的教學資源。處理誤差的態度與方法是教給學生正確地看待實驗結果,教育他們重視實驗操作的規范性,讓他們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的重要而寶貴的資源。在概括實驗結論時,由于有些小組所測量的數據誤差較大,結果有的學生便認為結論的得出有些勉強。對此,我沒有敷衍塞責,而是正確面對,讓同學們綜合考慮各個小組的實驗數據,用普遍性來糾正某些學生頭腦中個別情況的不足,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讀數時,視線沒有與溫度計液柱頂端相平,讀數的時機過早或是過晚,等等。從這一點來看,對于實驗過程中的誤差的處理,不應該回避,而是應該予以理性面對、科學分析。
這里還涉及到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問題。依我看來,預設是一節課應當完成的基本目標,在完成這些預設性目標的情況下,學生也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學生;生成則是基于人──學生發展基礎上的教學目標,關注的是眼前的學生,關注的是這一個學生,而且由于生成的問題來自于學生,因而更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就更容易為他們所理解和掌握。一節課,如果僅僅是著眼于并完成了預設目標,那么,這樣的課堂無疑是毫無靈動可言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成的課堂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也就必然是精彩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