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幼兒自我管理中 “小班長”的那點事
一直覺得做老師很不簡單,思維活躍,對新事物敏感度極高。在"減負"號角的引領下,我們 "全力以赴"調轉"船頭",由原來的重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到現在的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有關素質教育的課題猶如雨后春筍般紛沓而至。各學校都在致力研究、反思,從理論層面、從實踐層面,無不顯得細致入微,各有關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論文、有效策略也層出不窮。當然,我們也不例外,確立了《以"體驗教育"為途徑,培養(yǎng)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研究》的課題,從自我認識、自我管理等不同層面,利用兒歌法、游戲法、照片對比法等多種策略,來激發(fā)和培養(yǎng)幼兒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提升幼兒自我管理能力,可謂是研究的"不亦樂乎"。然而,面對這樣"繁華"和 "轟轟烈烈",我不禁有些擔憂:這難道就是所謂的能力培養(yǎng)嘛?孩子在自我管理了嗎?孩子又得到哪些發(fā)展?......一串串的反問讓我千頭萬序,剪不斷理還亂。不過,一次親眼目睹的 "平常事件" 真正地震撼了我。
一次,在組織幼兒外出參觀實踐活動中,突然出現這樣一件令我驚訝的一幕。當全體幼兒離開幼兒園興高采烈的排著隊前往參觀目的地時,也許是因排隊走路時間長了,也許......有一位孩子總是在隊伍中"搗亂",幾經伙伴提醒任全然不顧,還要"橫眉冷對"。孩子們紛紛將此情況告知老師,只見老師領過該幼兒,毫不猶豫地說了這樣一句話:"艷艷(幼兒化名),他不聽話,只有你這個小班長能管住他。"。只見那位叫艷艷的小女孩瞪著雙眼疾步上前,一下子抓住該幼兒衣服,并拉回到自己的身邊,同時還在該幼兒的小手上拍了兩下。說也奇怪,該幼兒前后倒是判若兩個人,乖乖地接受這位小班長的"處罰",安靜而有序地在她身邊跟著隊伍前進。一場小風波就此而"平息"。
不用說,班級管理中采用幼兒自我管理已不足為奇。班級設置小班長是民主管理的體現,更是促進孩子有他律到自律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對孩子的一種全新的、自主的管理,孩子可以在這樣輕松自主的氛圍中"當家作主",知道要做什么?怎樣做才是合理的?同時,也是老師充分利用這一特殊資源來實現幼兒自我服務的有效策略。
但試問,上述事件中,幼兒在班級中扮演著怎樣的社會角色?在老師和幼兒心目中的"小班長"又扮演了怎樣一種角色?難道小班長就是我們成人僅僅用來管理班上小調皮的 "工具"嗎?我們一直在高調地倡導要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服務能力,這難道就是我們所期待的教育結果嗎?顯然與我們的目標是相悖而行的。那么,孩子的這些表現,又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呢?我們必須深思而后行。為什么會這樣:
首先,老師們犯了一個最為關鍵的錯誤--概念錯誤。由于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我們相當然就把 "小班長"劃歸為協助老師整頓紀律或分擔任務的小幫手, 出發(fā)點有時只是為了輕松老師而不是服務于同伴,它的服務對象完全顛倒。無論什么樣的教育教學活動,教師最終應該為幼兒的精神服務,不僅僅只為幼兒的身體服務。
其次,在"小班長"產生的過程中,看似通過平等選舉而產生,實質總是為了民主而民主,形式走過場,最后定板還是由老師擇優(yōu)而用。而這些"小班長"一旦產生,就是"終身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