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關注幼兒活動過程的重要性
其次,教師要重視幼兒的認知發展過程。單單重視組織活動是不夠的,
教師還必須關注幼兒活動的過程。幼兒的活動過程體現了幼兒的認知發展過程的特點。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是“注重活動過程”的有力佐證。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不是一個數量不斷增加的簡單積累過程,而是伴隨同化性的認知結構的不斷再構。兒童整個認知發展的過程具有階段性,每一階段都誕生了與上階段不同的認知能力,這標志著兒童獲得了適應環境的新方式。如在沉浮實驗中,對于同樣大小的各種物體,幼兒通過操作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重的東西沉下去,輕的東西浮上來。當然,這個答案不完全正確,但這個答案卻是幼兒自己頭腦思考的結果。如果我們說“錯了”,幼兒就不會再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而是去看教師的眼色。一個不能用自己頭腦思考的幼兒,怎么能達到認知的發展呢?實際分析起來,幼兒的答案也并非完全錯。這只是發展過程中某一個階段的認識上的必然結果。從重過程出發,我們應當接受這樣一個不成熟的階段。重視幼兒的認知發展過程,就不應該只注重片斷知識的積累。幼兒的發展是逐步的。教師應重視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過程本身。如幼兒在游戲娃娃家、搭積木時,看這樣好像沒學到什么特定的知識和技能。但這些活動對幼兒的思維力、符號理解力。空間理解力的發展,卻有著獨特的作用。如果教師只注重結果,就會出現兩種錯誤傾向:讓幼兒隨便玩和強行傳授知識。從注重活動的過程出發,教師應重視
活動對幼兒發展可能造成的長遠影響。從一次活動來看,幼兒獲得的知識是有限的,甚至有些知識是片面的。但是,隨著活動次數的增加,幼兒經驗就會越來越豐富,概念也就會逐漸形成。再次,教師要認識到幼兒的年齡特征是“注重活動過程”的一個依據。幼兒在活動時只關注活動的本身和動作的過程而非活動的結果。如幼兒在搭積木時可能只對“搭”這動作感興趣。又如在泥工活動中,幼兒可能把一塊泥不停地搓、揉、分段或改變形態,他關注的是“泥“和各種動作而非成品。幼兒教育要依據幼兒的年齡特征。所以,我們必須注重幼兒活動的過程。
最后,教師要正確認識過程和結果的關系。注重活動的過程并不是視結果而不見。我們在注重過程的同時必須關注活動的結果。問題是:什么是活動的結果?過程和結果之間是什么關系?在重結果的教師眼里,結果指的是幼兒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因而在評價時,當然會以是否掌握了正確的知識技能作為唯一的標準。實際上這只是結果的一個方面。真正的
活動結果應是幼兒所獲得的全面發展。它不僅包括知識技能的掌握,同時還應包括智力的發展、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形成、美感的發展等多個層面。以幼兒勞動“澆花”為例:在活動中,幼兒認識了水、花、壺、土灌等事物的特性;獲得感性經驗;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都得到發展;小肌肉群得到鍛煉:手眼更加協調;愛勞動、愛護公物、愛護環境等良好品德行為得以培養:美感也得到發展…… 所有這些,才是這次勞動的真正結果,而非僅指幼兒澆花技能的獲得。這些結果來自活動的過程,而非活動結束的一剎那。從這個意義上講:過程即結果。另外,從教育哲學的角度來講,幼兒在活動過程中高揚的主體性(積極性、自由創造、個性的充分展現等)是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幼兒主體性的發展是幼兒全面發展的靈魂、而主體性是活動過程中才得以發展,所以教師應注重活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