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兒歌《小燕子》說課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材
燕子是春天來臨的象征,也是孩子們比較喜歡的、熟悉的一種動物。大班孩子已經認識過燕子外形特征,對他們來講燕子區別其他鳥類的標志是像剪刀一樣的尾巴。他們還了解了燕子是益鳥、喜歡捉小蟲,喜歡在屋檐下做窩,燕子顏色很漂亮,是黑白兩色的……孩子們通過科學活動獲得了有關于燕子特征的認知經驗。而兒歌《小燕子》則是從語言領域的角度引領幼兒感知、認識燕子,以兒歌語言特有的規律和節奏,向幼兒描述了燕子的活潑可愛。因為大班孩子已經有的一定的認知經驗,所以將這個活動放入大班教學就比較合適。
兒歌是以擬人化的手法對燕子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進行了動態的描述,以燕子的剪刀尾巴將整首兒歌串起,仔細品味就能夠發現前面兩句寫出了燕子輕巧的體態和標志性的特征;中間兩句使用方位詞“上”和“下”寫出了燕子飛翔時的情景;后兩句中“茅草當枕頭”和“泥巴搭窩窩”則是對燕子做窩的說明,就六句兒歌將小燕子的形象表現得栩栩如生。念誦而歌后,還發現和押韻,兒歌每“巧”和“刀”、“朵”和“云”、“頭”和“窩”,讀起來瑯瑯上口。兒歌的中間兩句把燕子活潑、俏皮表現得非常到位,使人不由自主地喜歡燕子,同時對大自然發生濃厚的興趣。
兒歌是屬于語言領域的范疇,但兒歌中的內容有一些科學領域的東西,所以這首兒歌是一個很好的教材,既能讓孩子學些兒歌,又能通過兒歌幫助孩子了解一些科學知識,體現了現代幼兒教育的相互滲透教育理念。
前面我已提到過大班,因為大班的孩子已有一定的求知欲,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思維積極、活躍,對新的東西有著很強的學習欲望,在他們的頭腦中總有數不清的疑問、問不完的問題,而且他們還喜歡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喜歡解決問題后帶給他們的成功體驗,他們會因此而快樂、因此而滿足。所以根據自己對教材的分析和幼兒認知發展的規律解讀,我把此兒歌的教學對象定位在大班,因為兒歌《小燕子》不僅需要孩子有良好語言表達能力,還需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助于引導幼兒擴展孩子的思維。我們給孩子安排的學習內容如果有一定的挑戰性,這不僅迎合了幼兒積極思考的特點,而且有利于培養他們勤于思維的習慣。
2、說目標
“教育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這是在新綱要明確指出的,也是要求我們在目標的設立上要考慮孩子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在目標的制定中要考慮全面一些,包括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提高。要通過能力培養,提升孩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從而促進孩子個性的全面發展。所以我將目標制定如下:
1、理解詩歌的內容,激發幼兒學習詩歌的興趣并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經驗仿編詩歌。
2、培養幼兒喜歡燕子、愿意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為什么這樣定目標呢?因為目標1滲透了認知和能力內容,這是整個活動的主心骨,重在幫助幼兒在理解詩歌的內容的基礎上來運用已有經驗仿編詩兒歌。目標2是情感目標,在學習詩歌的基礎上,激發孩子愛燕子、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說重、難點
我將此次的活動重點定位為理解詩歌內容,培養幼兒學習詩歌的興趣。
活動的難點是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仿編詩歌,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難點的突破主要是先前的知識準備,和對詩歌的結構分析來突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