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兒歌《剪刀》課后反思
拿到這個課題,記得去年曾經(jīng)教過,但不記得如何教的了,也不想從博客中找出來看,只想自己重新整理思路,來將這節(jié)語言課上好。依稀記得去年學(xué)這首兒歌的時候,孩子們對“喀嚓喀”這個象聲詞總說不好,有的說“喀嚓嚓”有的說“喀喀喀”,這給掌握兒歌真意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如何減掉這一麻煩呢?課前我想到一個不讓孩子在這里糾纏的策略,就是寫出文字,讓孩子們區(qū)別并準確地說出這三個字。孩子們真的說得非常好,他們認識第一個和第三個,我認識第二個,這樣我們一起就說出了這三個字,因此,成功解決了這個麻煩,今天沒浪費掉任何時間。
接著引導(dǎo)孩子們猜出這是什么聲音,孩子們很快猜出這是剪刀的聲音,因為課前老師已通知孩子們帶剪刀,陳老師也向大五班老師借了不少剪刀。
很自然地問孩子:“你們會用剪刀剪什么東西呢?”請了少數(shù)孩子說了之后收住了(因為這個話題沒有難度),既然孩子們說出了他們的本領(lǐng),我當然也要展示一下了,我說:“我也會剪東西呢,你來聽”,于是,我將兒歌完整了說了一遍。因為孩子們很好奇老師會剪什么,所以他們聽得非常認真,當我問起:“我剪了什么?”的時候,孩子們紛紛舉起了手,第一個孩子說出我剪出了大西瓜、小青蛙、一朵花,很驚奇地說:“呀,你太厲害了,把我剪的東西都說出來了。”(這樣的賞識使得孩子們很有成就感,激發(fā)起了其他孩子表達的欲望)然后我再問:“那我剪的東西給誰了呢?我怎么說的?”于是,孩子們慢慢回憶兒歌內(nèi)容,一段一段回憶,有時是一個孩子獨立完成,有時是大家?guī)鸵粋孩子完成,雖然最后一段句式有些變化,但在幾個孩子的努力下還是一字不拉地說出來了,很喜歡、很享受孩子們這樣的狀態(tài),于是,我睜大眼睛:“呀,你們一下子把我剪的東西都說出來了啊,能再說一遍給我聽嗎?”“能”!孩子們很順利地將兒歌完整地講了一遍。
“我剪了這么多東西,你能剪什么東西,做什么呢?你能像我一樣這樣說出來嗎?”于是,孩子們開始創(chuàng)編。第一個孩子:“剪刀喀嚓喀,剪出冰淇淋,送給爸爸帶回家”,大家一起說出他剪的東西,老師說:“呀,看來我們幾個人說一說也能連成一首詩呢,有了第一段,誰剪第二段。”孩子們可積極了,第二段順利剪出:“剪刀喀嚓喀,剪出一朵花,送給媽 媽,媽 媽夸我乖。”孩子們跟說的時候感覺有些不順口,我說:“這樣吧,我來幫你改一改,改成送給媽 媽,告訴媽 媽我愛她,行不行?”沒想到小姑娘說不行,我只好尊重主人的意見,請她再說一遍,她又將自己的話重復(fù)了一遍,我給予了肯定,她滿意地坐下了。(這里使我想到尊重孩子的必要,也使我想到,我們是不是一味“尊重”孩子而將真理蒙蔽呢?其實有時候我們可以尊重孩子,像創(chuàng)編詩,當然也可以說如果是我,我想這樣編,這樣既尊重了孩子,又給孩子引了正確的方向,讓她感受了優(yōu)美的詩歌是應(yīng)該押韻的。如果是科學(xué)課,那就不能這樣“尊重”孩子了,必須將正確的告訴孩子,即使課堂上他不能接受,也可以建議他課后去查閱一些資料,然后再來交流。)第三段、第四段都編出來了,最后,我們將所有的連在一起變成了一首屬于我們自己的詩。還想說的孩子很多,我不再請了,對他們說:“這個問題太簡單的,我知道你們都能說,對于大二班的孩子,得解決一些難題,我們來看,難題等著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