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設計教案--親子類
1、親子游戲:炒豆豆。
2、雙足同時抬起跳離地面的基本動作練習。
3、炒豆豆游戲。指導家長扶孩子的部位要準確,避免孩子外力抻拉受傷。
五、生活感官操作:夾豆豆
1、孩子到指定地點取器皿,練習夾豆豆。
2、示范講解該年齡段幼兒使用夾子的方法和出現的可能性。
3、孩子操作,家長鼓勵。
4、收拾用具。
六、集體游戲:碰碰車
請孩子套上游泳圈,和老師、小朋友一起玩游戲。“碰碰車碰碰車,左開又開碰碰車,碰”說到“碰”時,孩子再與同伴互相碰撞。
個人反思:
1、 孩子的有效學習來源于生活。教師能很好的抓住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對孩子進行小肌肉的鍛煉。活動中,我始終注意貫穿以“花生”為主線,將游戲動靜結合。尊重該年齡段幼兒學習的特點,用游戲的方式吸引孩子參與到活動中來,發展他們的動手能力,淡化他們以“自我為中心”,鼓勵孩子與同伴共同游戲,感受集體游戲帶給他們的樂趣。
2、 親子教育是富有個性的指導,要接納每個孩子的個性。所以,教師在活動中關注每個孩子的個別需要,努力使每個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例如,片段一出現的問題,教師當發現孩子出現問題時,要給予時間上的等待。不能為了達到目的而剝奪孩子學習發展的機會,家長這時容易包辦代替,所以對于家長的指導也是很重要的。
3、 許多家長認為,參加親子班活動時,一定要讓寶寶從始至終的參與,忽略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并且,對于寶寶出現這種現象,家長總是生拉硬拽,不問問孩子為什么?在出現僵局的時候,教師引導家長采取“冷處理”的方法,處理這種問題。因為,該年齡段孩子容易受外界環境所影響,注意力和堅持的時間又較短。所以,對于開展親子活動備課前,備家長也是很重要的。
4、 在活動后“親子加油站”的時間里,我對這些現象的出現和家長進行了探討。讓家長認識到學會等待孩子的成長,一個技能的掌握要在反復不斷練習中得到發展的,要相信孩子,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訴孩子,要讓他自己去找,我們可以換位思考問題。對于采取“冷處理”的方法,也不是不理他,而是換另外一種方法來讓孩子意識自己的問題,用游戲的方法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并給予孩子選擇游戲的權利。
通過這次觀摩親子活動和案例分析研討,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開展親子教育一定要中把對家長的指導放在首位。把握嬰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采取動靜交替的教育手段調動幼兒的主體性,促進幼兒的發展。并對幼兒采取有針對性的個性指導,接納每個幼兒,使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