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學《小烏龜》說課稿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班科學活動《小烏龜》。
1、說設計意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著名教育學家杜威認為:兒童有調查和探索的本能。每個幼兒都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兒對周圍的事物抱有很大的好奇心,尤其是對自然界中的動植物。暑假的時候,幼兒園里來了一只小烏龜,當小朋友們去看它的時候,它就不喜歡動了,孩子們看不見它的頭和腳了,還奇怪地問:“它媽媽是誰呀?怎么它不會動呢?它不吃東西嗎?……”當然,我也發現有些孩子膽子很小,從來不敢去看看小烏龜,“黑乎乎的,好嚇人呀!”那么如何讓幼兒在輕松有趣的環境中認識小烏龜,了解烏龜的生活特性,引發幼兒對小動物的關愛之情呢?于是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2、說活動目標:
為了幼兒的可持續發展,現在教育不僅注重對幼兒進行知識傳授,更強調幼兒的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我確定了本活動的目標為:
1、能用肢體語言表現小烏龜的動作。
2、觀察、感知小烏龜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小烏龜的生活習性。
符合《綱要》中關于“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索欲望,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精神。”
根據以上目標,我將觀察、感知小烏龜的外形特征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點,將初步了解烏龜的生活習性(烏龜是從蛋里孵化出來的,既能在地上爬又能在水里游)作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二、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完成活動目標的必要條件,綜合考慮了幼兒的認知能力、天氣條件與烏龜的生活習性等,我做了以下準備:溫水(26攝氏度左右)、4只小烏龜、水盆、擦手毛巾、背景音樂、ppt。
三、說教學法:
本活動綜合運用感知操作法、觀察法、情境法等方法組織教學。
1、感知操作法:所謂的感知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進行探索和學習,獲得科學經驗和邏輯知識的方法。也是學習科學最重要的方法。在活動中我讓幼兒親自動手觸摸小烏龜,加深對烏龜的認識。
2、觀察法:觀察法是幼兒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能保證幼兒在直接接觸實物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感官直接、具體的認識烏龜。
3、情境法:幼兒年齡越小,情境的創設越顯得重要。因為適當的情境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放松的參與、主動學習。我在活動中設計“小烏龜來和我們做好朋友”的情境,讓幼兒親近烏龜、帶著烏龜曬太陽,繼續發現烏龜的有趣事情,在輕松的環境中進一步了解烏龜的形態特征
。
四、說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為:ppt圖片直接引入——感知觀察、啟發提問——討論——延伸。
1、ppt圖片直接引入。從烏龜蛋——小烏龜——小烏龜出殼。這個過程中,多次運用了幼兒猜測,然后運用ppt驗證答案。
師:老師今天呀給我們小朋友帶來了一張照片。看,這是什么呀?(蛋,選擇手作為蛋的參照物,更能加深孩子對烏龜蛋大小的印象。)
這會是誰生的蛋呢?(出示烏龜媽媽的圖片)
那這個烏龜蛋里面住著誰呢?(小烏龜)(出示圖片時,我整合了數數的知識技能,讓孩子邊看邊數,對數字1-4有了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