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義賣”活動設計:讓幼兒在生活中學數學
3、培養了幼兒的估價能力。玩具剛買來時花了多少錢?觀察現在玩具的折舊情況,幼兒要合理估算玩具現在的價格,這價格既要讓其他人想買,又不能虧了自己。同時為了賣一個好價錢,幼兒還對玩具進行了再一次的改造與創新,如活動中的峰峰自豪地說:“看!我把金剛神四肢上的螺絲擰松了,這樣它的四肢就能擺動了,要是我把四肢反個方向,它就能倒走了。”這一創新就使原本的“3”元搖身變為“5”元。
4、培養了幼兒的分類能力。幼兒以班級為單位,對玩具進行了分類,如毛絨玩具為一類、電動玩具為一類、各種車為一類、裝飾物為一類等,這樣一來就方便顧客進行挑選,貨比三家。同時細心的孩子還會對玩具進行二次分類,如汽車為一類,火車為一類,工具車為一類等。
三、在玩具義賣后延續了幼兒學習數學的強烈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孩子有興趣學數學,并能學以致用時,也是孩子最有成就感的時候。自幼兒園組織的這一次“義賣”活動后,孩子們嘗到了自主買賣的樂趣,我們欣喜地發現,不斷地有幼兒從家拿來了各種玩具、書籍在教室的一處,走廊的一角自主有序地進行著公平的交易,使這些“廢物”又有了新的歸宿,體現出了新的價值。同時在家長的引領,在老師的組織下,孩子們還把自己義賣后得到的零錢,捐給了地震災區的孩子,并嘗試著用圖文并茂的方式給災區同伴寫信。使孩子覺得學數學原來這么有用,很好地調動了幼兒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關注,如“電話號碼”、“配對”、“比較遠近、長短、粗細”等知識,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對學習數學知識萌發了從未有過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