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小腳丫》活動反思
2、活動中孩子的表達表現:
(1)孩子能隨著我的問題鏈,投入地進入問題情境:比如在感知環節:每次導入ppt,我問孩子:“這對腳丫是怎樣的?像什么?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孩子馬上會思考,積極回應,說明孩子在活動中的“學習”是主動的,對活動的內容是感興趣的。
有的孩子在我拋出“這是怎樣的腳丫?像什么?”的問題時,馬上回應說是,對于這樣“快速”的回應,我會抓住這個孩子的個體經驗,把個體經驗變成集體經驗,“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幫助孩子梳理學習思維的分析與判斷的方法,我覺得這就是今天我活動中要達成的科學領域的目標。而不單單是讓孩子知道“這是誰?”
(2)操作環節:每個幼兒都能自主的選擇自己喜歡的腳丫,貼到小黑板上。并且在驗證環節,我讓孩子學習自己糾錯和驗證,這個環節,小朋友們的主動性很高,很投入。也說明孩子對今天幾個動物的腳丫特征內化了。
3、實現了目標和過程的對接:
依照預設的兩個目標,從“辨一辨”感知環節(活動重點)——到“貼一貼”操作環節(活動難點)——到“跳一跳”游戲環節,整個活動,循序漸進,實現了從知到行的內化,最后孩子在有趣的腳丫舞中充分體驗了活動的快樂。
4、對活動環節調整的思考:
(1)第二部分“貼一貼”操作環節:原來設計是“送小腳丫回家家”,情景設計是“小動物的腳丫不見了,讓孩子把小腳丫帖到相應的動物身上”,在試教的時候,老師們覺得把動物的身體和腳“分離”,從“關愛動物”上思考有些不妥當,所以今天在語言組織上做了調整,結合去“舞林大會”跳舞這個條件,讓孩子給小動物“送舞鞋”,這樣故事就顯得合情合理,而且富有“人情味”,活動中我提示孩子“什么樣的腳丫就穿什么樣的舞鞋”,這樣處理,對孩子也產生了一個思維上的坡度,這個環節實施下來后,我覺得這樣的處理還是蠻不錯的。
(2)第三個部分“跳一跳”游戲環節:原來設計是“踩一踩”,我的要求是“你喜歡到哪個腳丫就到哪個腳丫去玩“踩踩踩”的游戲,我以為“踩踩踩”是個動作指向性很明顯的詞,而且說起來節奏感強,會幫助孩子增強游戲的動作力度,提升孩子游戲中的興奮點。但試教了之后,發現,就是我的這個“導向詞”阻礙了孩子的思維和動作,每個孩子都是單一的“踩”的動作,而且從關愛動物出發,把動物踩在腳下有些“殘忍”,于是,在今天的活動中就出現了我的調整版:把“踩一踩”變成了“玩一玩”,把“小雞踩踩踩”變成了“小雞嘰嘰嘰”,語言的調整達成了動作的多元化。這個部分,今天孩子還是蠻享受的,不同的腳丫孩子表現了不同的肢體動作。也促進了孩子對不同動物的經驗認知。
5、活動缺失環節:
(1)本次活動注重孩子的想象力的建立,在和孩子互動回應中,面對孩子的不同回答,我還是會覺得笨拙和無措:怎樣把握好“師幼主動開啟互動的時機”?怎樣追問好孩子的回應?追問的度如何拿捏?這些問題是我糾結的!
今天的活動,還有很多的缺失,還望在坐的專家、老師們及時點撥,幫助我成長。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