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屋》聽課反思
1、選材合理,更需要推敲。教師選擇的故事《水果屋》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孩子們喜歡聽故事,更喜歡參與到故事中去。但是教師在這次活動中,把更多的重點放在了道具的制作和準備上,對教學活動過程的推敲和對幼兒的關注都不夠。選擇適合孩子的活動內容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是對活動內容的反復琢磨是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過程,如教師在幫助孩子理解動詞“塞”的時候體現的不明顯,教師可以利用立體的水果,讓孩子摘下來“塞”在籃子里,把籃子“塞”得滿滿的,這樣孩子們理解起來可能會更明白一些。所以教師應該利用空余時間自己或和同事、前輩對活動的一些細節進行研究,讓活動過程能更順暢、更有效。
2、教態自然,變化應得當。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教態親切,在語言的設計上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語速和語調都讓孩子比較容易接受。可能是由于教師從頭到尾的情緒起伏不大,使得孩子們一開始很投入、很興奮,到活動的結束部分有些跳脫情境外了。教師的情緒對孩子參與活動的投入程度有很大的影響,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的語速語調應該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發生變化,感染孩子,讓孩子樂意在活動過程中說一說、做一做。
3、合理擺放,充分再利用。教師在活動的準備上比較充分,道具在活動過程中能有效利用。但是教具的擺放不夠合理,如葡萄架的擺放遮住了教學圖片的展示,使得兩位孩子一直張望,沒有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去。教師在空間的安排上要考慮周全,多嘗試一下,讓每位孩子都能體驗參與活動的快樂。活動結束后,還可以把道具投放到合適的區域,讓孩子可以繼續開展游戲。
4、情境設計,有效助提升。教師通過情境游戲來達成活動目標,總體來說效果不錯。可是教師在幫助孩子鞏固故事內容時,問了孩子們“開不開心”。這個問題在原來的教學設計里是沒有的,教師臨時起意加的教學語言反而成了一個累贅,讓活動草草結束。教師可以再教學活動只能中根據實際情況修改教學過程,但是一定要有效,在活動結束時讓孩子有經驗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