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案例:走出孤僻情緒
本學期我班插進了一個幼兒,她叫婷婷。婷婷今年五歲了,個子高高的,瘦瘦的,本應該上大班,但由于從沒上過幼兒園,加上是春季學期來的,幼兒園和家長協商讓她讀中班,放在了我班上。
記得開學報名那天,媽媽帶著婷婷來報名,婷婷可開心了。她像只小白兔在幼兒園里跳來跳去,滑滑梯,蹦蹦床玩了個夠,簡直像個男孩子。媽媽讓她叫老師她就有禮貌的叫我老師,我夸她是個懂事有禮貌的孩子。婷婷的家離幼兒園很遠,所以要全托在幼兒園,為此媽媽還跟我講了孩子的很多優點:自理能力很強,自己的事情自己都會做、喜歡畫畫、愛干凈、心底善良等。安排好一卻,媽媽走了,婷婷哭了好久。接下來兩周,婷婷早晨起床會哭,放學半托孩子回家她也會哭,我每天要花好多時間安慰她。有老師告訴我,婷婷在過一周就好了,剛上幼兒園是這樣的,習慣了就好了。
三周過去了,果真婷婷不在哭了。可是我卻在也沒看見過她的笑臉,總是一副情緒低落、愁眉苦臉的樣子;旧喜慌c同學交流和玩耍,要么拒人于千里之外,要么同學碰一碰,笑一笑就哭著個臉。保育老師還告訴我,婷婷洗漱很慢,被子也疊不整齊,怎么教她都傻傻的不做聲,站在那一動不動,更甚者尿褲子都幾次了。這跟媽媽講的差遠了。我開始重視關注起這個孩子。
我給婷婷媽媽打電話,告訴了孩子近段時間在幼兒園的表現和狀態,在與媽媽的交談中我了解了很多事。婷婷家住的很偏遠,從小沒有玩伴,一直是一個人玩,不會和其他孩子交流和玩耍;再加上媽媽不是本地人,是云南的,婷婷從小跟著爸爸媽媽在云南長大,回到家鄉語言交流有障礙,因而不喜歡跟外人講話;從小一直跟著爸爸媽媽生活,從沒離開過一天,現在離開爸爸媽媽在幼兒園全托對她來說是一件一下難以適應的事。面對老師還有保育員對她嚴厲的要求,她不知道怎么辦,就只能愁眉苦臉,傻傻的,呆呆的。
針對婷婷的這種情況,我決定走進她的心扉,解開她的心結。首先向她表達我的關心和友善,主動和她打招呼,教她一字一句慢慢說清楚。多找她聊天,拉近我們的距離,讓她感受到我就像媽媽一樣。下班了多給點時間教她洗漱方法,了解她的生活需要,并像媽媽一樣教她生活自理的方法。課余時間讓孩子們多和她玩,帶著她玩,竟可能不讓她一個人呆著,要孩子們和她成為好朋友。當在玩耍中遇到問題時,我告訴她這是朋友喜歡你的方式,你不用害怕,要主動和其他幼兒交流,多交朋友。課堂上,課下我積極找她的優點在孩子面前夸她,樹立她的自信心。
其次是每周和父母交流溝通。讓父母在家要學會放手,讓父母明白孩子不可能跟著你一輩子,要孩子學會自己獨立生活。
經過這三個月的努力,婷婷現在笑起來了,也開始跳起來,玩起來了。婷婷從孤獨的陰影中走了出來。為此,我感到無比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