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數學活動《小熊糖果店》反思
眾所周知,“回應”一般出現在教師提問后與幼兒的互動過程中,是教師對幼兒的回答或隨機反應的反饋。有效的回應是集體教學活動中實現優質師幼互動的關鍵。它能夠對幼兒的表達發揮提升作用、拓展作用、將內在感知外顯化的作用以及緩解難題的作用。對于回應的這些作用,我反思自己的《小熊糖果店》教學,發現了好的地方同時也發現了很多不足之處: 1.及時追問,小結提升。在第一部分讓孩子熟悉糖果的味道時,我出示了各種水果糖的圖片。當出示菠蘿味的糖果圖時,孩子能及時地說出糖的味道,于是我追問“你怎么知道的?”孩子回答說是看到了菠蘿(圖片),于是我及時地小結:原來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地知道水果糖的味道,人們把水果的圖片印在了包裝袋上。 2.及時告知幼兒。同時,也是在第一部分,當出示提子味的糖果圖時,孩子大多是回答“葡萄味”,原因在于糖果那紫色的包裝袋或是圖片。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等待與猜測,我就直接告知幼兒是“提子味”,并簡單地讓孩子知道提子與葡萄長得很像(外形很像)。 3.調整問題不夠迅速精煉到位。在幼兒的操作結束之后,我們需要交流一下結果。所以我提問:“有沒有送錯的?”當發現孩子不是積極應答,有的只是在回答:“有。”可是并沒有舉起小手。于是我想:我的問題沒有針對性,可能對孩子造成困擾了。于是我就再問:“有沒有送錯小動物的?”但是當請上來的孩子是在點數糖果數量的時候,我發覺孩子并沒有理解我的提問。活動過后,反思得出結論:當時我的提問不夠簡單明了,而且總是在不斷重復類似的語言內容,對孩子的理解造成了影響。 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我發覺我對于操作的要求講述得并不清楚、并不明了,同時缺少了操作示范,而且在集體交流的時候,提問又是重復得很多遍,致使在交流的時候耗時較多,也沒有讓點數錯的孩子進行改錯,這就讓這些孩子失去了一個改正、加深正確印象的機會。 通過本次活動,我發現自己在對幼兒的互動反饋方面還不能很好地把握。這些不足之處,還需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多向其他老師學習,多學、多看、多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