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學反思:幼兒《畫泡泡》活動
由于最近要聽公開課,這是小五班寶寶第一次上公開課,所以轉載了這篇文章~請家長朋友留意一下~~呵呵,廢話少說,上正文。
美術活動開始了,文章小朋友把手含在嘴里,眼睛不停的東看、西看聽課的老師。大概心理在想:怎么來了這么多老師啊!老師在講“吹泡泡”了,請小朋友用手與老師一起比畫泡泡。老師伸出雙手食指和大拇指比畫,只見文章小朋友伸出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交叉對著,然后看看老師,又看了看自己的手指,感覺與老師的不一樣。就把食指對著食指、中指對著中指、大拇指對著大拇指,這下感覺與老師的一樣了,臉上露除了微笑。老師說“泡泡”像一個餅干,文章就把雙手靠近嘴“咬”了一口,并發出“咬”的聲音。老師說在教室找一找那些東西是圓形的,文章就把手伸到嘴里,看見我在看他,就一直望著我。這時老師說:“把拿勺子的手伸出來與我一起畫泡泡。”文章把右手食指伸出與老師一起畫泡泡,邊畫邊說“吹泡泡”。畫一下,看我一下,我暗示他看黑板,他就馬上看黑板與老師一起畫。這樣反復了四次。
解讀與對話:
解讀我觀察到孩子的情況。
1、美術活動剛開始時,文章小朋友沒有隨老師一起進入活動,而是在看聽課的老師。這是幼兒的心理特點所示,孩子的注意容易分散。
2、活動后老師請幼兒用手比畫圓形,用手比畫圓形時,文章剛開始比畫錯了。這是由于幼兒的空間知覺發育較完,空間概念還沒有完全形成。但后來文章看了老師手的動作后又比畫正確了,還把“餅干”咬了一口,這是孩子的具體形象思維所表現。
3、老師說在教室找一找那些東西是圓形的,文章就把手伸到嘴里,看見我在看他,就一直望著我。好像沒有事情干,只顧吃自己的手。我不知道文章是否聽清老師的話。
4、最后老師請小朋友伸出右手食指與老師一起畫泡泡,文章伸手一次就成功了,這說明他很聰明。反復看我,我猜想是要我表揚他,這是孩子的心理特點所示。
反思與啟示:
1、活動剛開始時,文章小朋友沒有隨老師一起進入活動,而是在看聽課的老師。作為老師的我在反思,孩子喜歡應色彩鮮艷、直觀形象的教具,我應該選用“吹泡泡”的玩具,吹出泡泡來,這樣一下子就把幼兒的注意集中了。而不應該只出示一幅范畫。
2、用手比畫圓形時,文章剛開始比畫錯了。這是由于幼兒的空間知覺發育較完,空間概念還沒有完全形成。但后來文章看了老師手的動作后又比畫正確了,還把“餅干”咬了一口,這是孩子的具體形象思維所表現。所以,老師在教幼兒時,應時刻記住幼兒的思維特點,尊重幼兒的年齡特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3、老師說在教室找一找那些東西是圓形的,文章沒有找,好像沒有事情干,只顧吃自己的手。老師應在之前準備許多圓形的東西,布置在教室,讓孩子一下子就找到,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4、最后老師請小朋友伸出右手食指與老師一起畫泡泡,文章伸手一次就成功了,這說明他很聰明。反復看我,是要我表揚他。孩子做對了就需要及時表揚,肯定孩子的優點,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文章小朋友在比畫圓形、畫圓形時,就不吃手,聽老師或同伴講話時就吃手,這說明他對吃手指有依念,老師要根據文章的特點,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措施。如經常給文章開展手工活動,讓他的手有“活”干,減少吃手的次數,還要與文章交流,與家長交流。讓師與幼、師與家、家與幼共同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