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分享閱讀《小蛇要走了》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喜歡閱讀,愿意與大家分享自己情感體驗。
2、仔細觀察畫面,能針對提問,大膽的發揮想象和聯想,并預測故事內容的發展。
3、理解故事內容與人物之間的關系,能體會讀本中人物的情感變化;會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述。
活動準備:
大書、已有同伴分離的親身經歷
活動過程:
1、教師以自己與朋友分離的親身體驗導入活動。提問: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自己的朋友啊?
與自己的好朋友分離時你們有什么感受?(讓幼兒談談)
巧芝說:我和好朋友分開的時候我覺得很悲傷。
思羽說:我好想我的好朋友的,分開時我覺得好難過的。
阿帥說:好朋友離開我了,我會很不開心。
子皓說:我的表姐走了以后,我好郁悶的。
反思: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直接用面部表情引起幼兒的觀察和關心,間接有效的的喚起了幼兒對老他人的關切之心。通過教師的講述,起到了示范、鋪墊的作用,孩子們能夠馬上用自己已有的感性經驗,說出比較豐富的關于情緒情感的詞匯,我對他們所表達的作出了及時的回應,并大膽的肯定,
2、向幼兒介紹大書的名字,出示大書:我們今天一起讀一本講述分別的故事書《小蛇要走了》。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小蛇要走了呢?(因它旁邊有個行李包。)
3、逐頁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內容,提問啟發幼兒思考、回答,并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
提問:圖畫上有誰出現了?(小朋友異口同聲的答到“河馬”)你們猜猜,河馬與小蛇會是什么關系?小蛇要走了,小河馬會說什么?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提問:現在誰來了?(幼兒爭先恐后的搶著說“長頸鹿。”)他們在干什么?.......
最后出現了什么?----(集體回答:“小猴子”)
誰在說話呢?會說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反思:指導幼兒觀察所設計的提問比較貼近圖畫中心,孩子們的參與興趣都很濃厚,但幼兒在語言的表達上還過于的簡單,教師在此時欠缺補充指導。
4、完整閱讀讀本
5、歸納、總結、分享
(1)提問: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2)師從封面開始逐頁指讀文字回顧故事。(教師注意引導幼兒用不同的語氣語調來模仿想動物朗讀文本內容,如:難過的讀、傷心的讀、高興的讀等)
(3)提問:故事講完了,你們要和老師、小伙伴分離了,你們要說什么呀?
反思:第一個提問是幫助幼兒過度到這一頁的新事物上來,引發幼兒觀察、猜測故事的新內容,第一個提問準確、到位;但第二個提問有點太直接,沒有讓幼兒有個觀察的過程,而是教師包辦式的把它直接說了出來,孩子們沒有過多仔細觀察、思考的空間,其實可以這樣問:“小猴子它和小動物們在干什么?”這樣,孩子就會根據教師的提問,把注意力轉移到河馬和長頸鹿的身上來,把觀察到長頸鹿抬頭的動態,猜測出長頸鹿和猴子在說話!同時,教師在提二問時做到了讓幼兒大膽的預測和適時的追問策略,回答的這個問題的孩子是在教師的追問下之后預測出來的教學過程實錄:
(1)導入。教師用面部表情,引起幼兒關注,講述自己與朋友分離時的心情,營造與課堂相關的主題氣氛。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有沒有自己的朋友啊?與自己的好朋友分離時你們有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