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分享閱讀《小蛇要走了》教學反思
教師出示文本后,孩子們馬上被封面的圖畫所吸引,第一眼睛就看到了小蛇,并馬上說出了直觀感覺---小蛇要走了,這時,教師順應幼兒的思維,馬上就追問到:你怎么知道小蛇要走了呢?孩子們根據圖畫上所看到的行李包便作出了準確的判斷。
從第一頁開始,內容慢慢在增多,孩子們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都爭先恐后的搶著回答自己的新發現,而教師在此時只注意到了表現積極的孩子,忽略了規規矩矩坐好的孩子,課堂氣氛雖很活躍,但學習常規需要加強。
第一個提問是幫助幼兒過度到這一頁的新事物上來,引發幼兒觀察、猜測故事的新內容,第一個提問準確、到位;但第二個提問有點太直接,沒有讓幼兒有個觀察的過程,而是教師包辦式的把它直接說了出來,孩子們沒有過多仔細觀察、思考的空間,其實可以這樣問:“小猴子它和小動物們在干什么?”這樣,孩子就會根據教師的提問,把注意力轉移到河馬和長頸鹿的身上來,把觀察到長頸鹿抬頭的動態,猜測出長頸鹿和猴子在說話!同時,教師在提問二時做到了讓幼兒大膽的預測和適時的追問策略,回答的這個問題的孩子是在教師的追問下之后預測出來的 。
教師用預測的的提問方式讓幼兒大膽的發揮想象,實際上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再現。
在問題的提出后,米柳小朋友馬上接應的非常好,但當突然間出現一個孩子不解的時候,教師在此時過于匆忙的幫孩子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實,米柳小朋友能把這個詞語準確的說出來,說明她應該對著個詞有所了解,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她來解釋,如果當她是實在解釋不清,教師再幫忙補充,這種效果可能教師直接說出來要好,這樣能更好的發揮幼兒學習的獨立、自主性!
這個提問欠缺準確性,提問的內容過于泛,所以孩子的觀察角度和思路也被這么一問之后就散開了。可調整為:“小蛇是怎樣的”,這樣提問的點準確些,孩子們就會根據教師所設問的把觀察點轉移到小蛇的身上來。
教師抓住動物的表情變化為觀察線索,讓孩子們很直接的切入到教師所設問的目的上來,而且還做到了適時的追問,讓孩子們重溫到前面小動物們因誤解小蛇要離開時傷心、難過的心情,接此作為轉折點,也形成了前后的情緒對比。
教師在提這三個問題時,注意了層層遞進,依次通過文本的閱讀、提問、回饋,再慢慢過度轉移到生活經驗中來,這樣一個從脫離文本走向生活實踐的過程,實現了讓孩子們學以自用,一舉多得的良好效果。
活動結束部分簡單、明了,在孩子們自己嘗試總結的基礎上,教師簡單概括的結束;而且在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感情朗讀故事內容時做到了“以情動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