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明白“合作”的真正含義
讓孩子明白“合作”的真正含義 在幼兒園我們老師會經常有意識的引導小朋友在游戲時主動和同伴合作著玩。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到了大班階段,幼兒對合作的認識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進步。在老師的影響下,他們能夠更多得站在別人的角度體會和感受他人的情感需要。但是如果老師問他們:“為什么要合作?”不少幼兒會回答說:“在幼兒園就是要這樣的。”“老師要求我們這樣的。”他們對“合作”的認識停留在比較淺表的,而不是深入內化為孩子自己的需要,并且這種需要往往是外界或成人附加給予的。在這里孩子只有“合作行為”卻缺乏“合作意識,孩子很少會主動意識到“大家一起玩更有趣。”“相互幫助、協作會使游戲更刺激。”“大家應該相互合作。”等等。幾個現象:
當兩個孩子同時喜歡上一個玩具時……
1、有一個孩子很不樂意地把玩具給了另一個人(他可能在想:老師說過朋友之間要謙讓,可是我也很喜歡這個玩具,心情真郁悶。)
2、對同伴說:“你等一會,我玩一下再給你。”(有“合作”的需要,不過是以保護自己的利益為前提。)
3、拒絕別人,獨占玩具。(以自我為中心,占有欲強烈,沒有合作意識。)
4、和同伴商量:“我們一起玩吧!”說完后又看看老師。(他可能在想:老師說同伴之間要合作游戲,搶玩具會挨批評的。)
幾點想法:
1、 教師在肯定幼兒的合作行為的同時要注意引導他們平衡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為“合作”而使自己更難過。
2、 教師不要簡單直接地告訴幼兒該怎么遵守行為規則,而應當告訴他們遵守規則的原因。不能單純的憑借“對錯”、“該不該”來判斷幼兒的行為,而是“這樣大家能夠玩得更開心”“大家應該互相合作”等等;來提升幼兒合作行為的動機和原因,提高幼兒合作的認識能力與合作意識。
3、 隨時隨地教導幼兒合作,并樹立典范為幼兒示范各種有意義的合作行為。如:值日生工作時,幾個人分工合作分筷子、調羹、碗、盤子等;數學區記錄時,學習一個人操作另一個人記錄等等。
4、 教給幼兒合作的方法。通過故事、游戲、情景表演向幼兒傳授一些合作時必備的技能技巧。如:禮貌用語、禮儀動作、合作策略等,幫助幼兒學習主動發起合作。
5、 在合作中學會欣賞同伴。大班幼兒競爭意識強烈,許多孩子都希望自己做得比別人好,但有時候在雙人或多人合作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相互埋怨或自己管自己的現象。這就需要教師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和觀念,引導幼兒尋找同伴的優點,能相互幫助,與同伴一起既能分享成功也能承擔失敗。
合作作為一種社會性行為對成人來說也是需要終生學習和發展的,教師在幫助和引導幼兒發展合作意識和合作行為時還應該具體事情具體人物具體對待,所有的方法和要求并不是固定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