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優質教學活動淺析——《蒙古族活動》教學有感
如今,隨著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社會及家庭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幼兒來說,如何上好一節課愈來愈重要。首先要考慮的是教學活動的目標。第一個方面是目標的年齡適宜性。目標的年齡適宜性是指活動所確定的目標與特定年齡班的幼兒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是否一致。《快樂的蒙古族》一課是針對大班,即六到七歲幼兒的一節課。活動目標為讓幼兒了解蒙古族幾種娛樂風俗的基本形式和激發幼兒對蒙古族的興趣。這個目標對于幼兒園大班孩子來講,難度適宜,具有可實現性。這樣就符合了目標評價的第二個方面,目標的可落實性的條件。目標的可落實性是指教學活動的目標是否具體,明確,是否易于衡量。從目標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教學者對幼兒的要求。第三個方面是目標的和諧性。目標的和諧性是指重點或者核心目標是不是突出,認識的目標與相關的學習策略、相應的情感的目標是不是能夠有機得得到反映。如果目標得羅列過多是目標缺乏有機聯系和核心目標不突出的表現。《快樂的蒙古族》一課中,教學者對幼兒提出的兩個目標,精簡,突出了教學者的核心目標,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得到了反映,體現了目標的和諧性。第四個方面是目標實際的達成度。目標實際的達成度是指在實際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計劃的目標實現的程度,以及非計劃的對于幼兒有重要意義且與活動有有機聯系的目標實現的情況。達成的目標若與原定的目標存在不一致,或者是在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有突發狀況出現,則是目標實際的達成度沒有實現。
然后,需要考慮的是教學活動的內容。第一個方面是教學內容的年齡適宜性。教學內容的年齡適宜性是指教學活動中所選的內容與特定年齡段幼兒的發展特點是否一致,是否最有利于幼兒的接受和發展。在《快樂的蒙古族》教學活動中,教學者以蒙古族風俗習慣為內容,并用各種動作為幼兒呈現了蒙古族風俗習慣的形式,有利于幼兒的接受和發展。第二個方面是教學活動內容與目標的一致性。而內容與目標的一致性包含質和量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所選的內容是不是最大程度地包含了教學活動的目標,內容和目標之間的不一致將會直接影響到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是指教學活動中內容容量的適宜性,即活動的內容的多少是否最有利于目標的實現。內容過多和過少都是不合適的。幼兒園大班孩子上課時間為三十分鐘左右最適宜,最好是二十到三十分鐘之間。而《快樂的蒙古族》一課所用時間略微有點少,對于幼兒來講有一種不盡興的感覺,時間再長一些,效果可能會更好。第三方面是指教學活動內容的科學性。內容的科學性是指所呈現和解釋的活動內容是不是科學、準確,給幼兒的知識和概念是不是會影響幼兒進一步的學習。第四個方面是教學活動內容的生活性。內容的生活性是指所選擇的內容是否適合特定的地域和文化,即活動的內容是不是能夠反映適合幼兒的現實生活,是否能夠引發幼兒的有效學習。我們都知道,通遼曾經是美麗的科爾沁大草原,這里聚居了大量的蒙古族人民。現今,很多蒙古族人都漢化了,然而本民族的風俗習慣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留。在這樣一個大的環境下,給幼兒講解一些關于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是適合特定的地域和文化的,即活動內容可以引發幼兒的有效學習。第五個方面是教學活動中,相關環境材料的適宜性。環境、材料的適宜性是指與特定活動相對應的環境、材料是不是能夠在質和量兩個方面最大程度地支持幼兒的學習,能否滿足幼兒在探索、操作和交往等活動的需要。當然,在這樣一個民族風盛行的地區,這個問題是基本不存在的。第六個方面是教學內容實際的完成情況。內容實際的完成情況是指在活動的過程中,預定的內容是不是全面的完成,有沒有完成一些計劃之外的活動內容,是在什么特定的情境下發生的,這樣的情況發生是不是合理。其次要考慮的問題是教學者本身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