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亮亮不懶了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就像家中的太陽,一家人整日圍著他轉,事事都想到孩子的前面,就連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也處處包辦,正是這樣過多的代替和包辦會使孩子養成懶動腦、懶動手的習慣,做什么事情都會缺乏一定的自信,處處都會依賴大人。
我們班的亮亮就是一個動手能力特別差的孩子,可能由于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做什么事都懶得動手,不管讓他做什么,不作任何嘗試,他就會先說:“老師我不會。”無論在做什么都是在別人的幫助下才能完成。
在一次的自由活動中,亮亮小朋友的鞋子又掉了,每次都是我給她穿上或是幫助他慢慢穿上。當他又伸出腳對我說:“老師我的鞋子又掉了。”這次我改變以往的做法,沒有立即跑過去給他穿上,而是對他說:“你自己試試把鞋子穿上好嗎?你是一個很棒的孩子,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行。”一開始,他沒有把鞋子穿,并抬起頭來看著我。亮亮“求救”的目光我完全能領會,但我沒有去幫他,而是向他伸出大拇指,繼續給他鼓勵。最后在他的努力下,終于把鞋子穿上了,臉上洋溢出得意的表情和成功的喜悅,我和小朋友也送給他鼓勵的掌聲。通過這件事情,亮亮也有了改變,做事情也喜歡自己去嘗試著做了。
有位教育專家提出:過分呵護會剝奪孩子獨立承擔困難與挫折的機會,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質與行為準則的必由之路,我們退一步,孩子進一步,這才是成長的自然法則,俗話說:“懶娘教出勤孩子”讓我們有意識地做一下“懶娘”這樣才能培養出勤孩子。
作為老師和家長如果過多的去包辦孩子的事情,就會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機會,所以,在平時,我們應盡量讓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自己親身體驗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