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兒童語言培養
一、1歲~1歲6個月:孩子被動語言時期(1) 1.語言是開啟孩子智慧的鑰匙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維的基礎。對嬰幼兒來說,語言還是認識世界、接受教育的工具,是發展智力的前提。與嬰幼兒講話時,家長一定要把他當做很懂事的孩子來對待,跟他進行認真仔細地交流。不要擔心孩子聽不懂,其實孩子的接受能力超出成人的想象,聽多了他自然會理解(除了特別抽象的專用名詞),正如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所講:“嬰幼兒學習語言,并不是像成人那樣僅靠記憶。他們是把聽到的語言存入潛在意識中,并以如同高級計算機一樣的能力進行分析、統一,然后將其出色地掌握并表現出來。”
語言學習,學好詞匯是關鍵。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孩子掌握詞匯的數量多少,直接影響著語言水平的提高和認識能力的發展。由于每個詞代表一個概念,每個句子反映客觀事物的一定關系,孩子掌握詞匯數量的增多,反映其頭腦中概念的積累;掌握概括性詞匯的增多,反映其概括水平的提高;對語法的掌握反映著頭腦對客觀事物關系的明確程度,而這些都是進行抽象思維的基礎。在早期教育中,引導孩子掌握和運用這些詞匯,能夠幫助孩子更準確地表達思想。
對寶寶發出的任何聲音都要有回應
父母要對孩子發出的任何聲音盡量做出回應,這樣他很早就會以弄出聲音為游戲,而使自己情緒愉悅。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一種非常原始的自信。當父母和嬰兒說話時,如果發現嬰兒發出類似應答的聲音時,父母應停頓片刻,以鼓勵嬰兒加入到父母與嬰兒的“交談”中,同時父母給嬰兒的面部表情一定要是專注的聆聽狀。這種語言交流對刺激嬰兒神經系統的語言加工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多和嬰兒說話是嬰兒語言發展必不可少的前提。
有些父母為避免嬰兒養成纏人的習慣,即使在嬰兒放聲啼哭時,仍然置之不理。如果父母對嬰兒的這種訊號不加理會,嬰兒對發音練習就會不積極。而且當嬰兒放聲大哭時,父母應該及時趕來照顧他,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對于他人的基本信賴感,增加孩子對周圍人、事、物的興趣。
2.1歲6個月以前,孩子聽得多、說得少,理解多、表達少
這一階段孩子的語言表達特點是:以詞代句、一詞多義、重疊發音、以音代詞,并伴以動作和表情。如孩子說“媽媽”這個詞,其實是代表一句話,可能是“我要媽媽抱”,也可能是“媽媽不要走”,或“媽媽給我玩具”。孩子說出的“媽媽”這個詞代表一句話,有多種不同的意義。
家長對孩子講話應盡量注意語音、語調的正確和語言的規范化。盡量用標準的普通話對孩子說話,盡量給孩子使用規范語言,這對他以后概括能力的發展很有幫助。家長在與孩子講話的過程中盡量不用“兒語”,如指著小狗,就教他說“狗”,而不應教他說“汪汪”之類的“兒語”。當孩子說“兒語”時,不要重復,而應當用柔和的語調把正規的名稱教給他,更不能迎合孩子,以免限制孩子語言和思維能力發展。家長要盡量用詞準確,如準確用量詞“一輛車”、“一棵樹”、“一片樹葉”、“一朵花”等。
家長在教孩子學習語言時,要注意生活經驗的積累,為孩子提供認知環境。比如:每天的洗澡時間,就是讓孩子學習的最佳時刻。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適當的玩具,如電話、汽車模型等,給孩子邊講故事邊洗澡,讓孩子在放松的情緒中學習詞匯,可增進他對各種詞的認識。家長可以適時加入一些形容詞、副詞,如大汽車、紅色氣球等,借此增進孩子對形容詞、副詞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