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兒童語言培養
2.孩子學語言積極性很高
這個時期的孩子非常愛說話,整天唧唧喳喳說個不停,表現得積極主動。孩子說的話常常是“媽媽上班”、“寶寶吃飯”等簡單的句子,有時還會省去句中的詞,如“寶寶車”,意思是寶寶坐車,省去“坐”字。在接近2歲左右時,孩子開始會說復合句,如“媽媽給我筆,寶寶畫畫”、“下雨了,寶寶不出去”、“我要喝水”、“我不睡覺”等,這時語句結構較為復雜。這個時期的孩子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很高,對認識周圍事物的好奇心也很強烈,家長應因勢利導,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鞏固已學會的詞句以外,還可以為孩子多講讀故事,讓孩子讀、背一些精選的兒歌、古詩。
3.感知事物和反復實踐是語言學習的基礎
由于這個時期的孩子思維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發育成熟,孩子語言的學習是建立在對生活中事物的直接感知和反復體驗中完成的。所以家長的語言教育必須在孩子感知事物的基礎上來進行。幼兒只有在感知事物時,才能理解所學習的相應的詞、句的含義,他只有在表象與詞、句之間建立了牢固的聯系,才能形成印象和記憶。家長通過日常生活各種有趣的活動,讓孩子依靠家長的示范和自己的多次練習、反復實踐,在反復運用語言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語言能力。
5.淡化故事中的恐怖情節
對于較恐怖的情節,家長要注意觀察幼兒的接受能力,應運用淡化的處理方法。對恐怖的畫面、情節反應強烈的孩子,家長應立即終止這個故事或這段情節的講讀,等他能平靜地接受時,再給他講讀這個故事或這段情節。
家長應每天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堅持給孩子講故事,如睡覺前、吃飯后。家長開始時可講一些篇幅較短、內容淺顯的故事,以后再逐漸講一些篇幅較長、富有懸念的故事。總之,給孩子讀書,應盡力做到持之以恒,滿足孩子的求知欲。
4.訓練和游戲
(1)分辨形狀練習
在教孩子認圖形時,圓形是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的圖形,家長可從認圓形入手教孩子認圖形。家長教孩子“皮球是圓的,太陽是圓的,蘋果是圓的……”結合生活中圓形的實物,讓孩子初步認識圓形。家長在紙上畫出各種形狀,如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或在有各種形狀的圖畫書中,讓孩子學會分辨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或引導孩子從中找出各種形狀的物體,如冰箱是長方形、餅干是正方形(圓形)、巧克力派是圓形等,這個練習的目的是鍛煉孩子的觀察力和分辨能力。
三、2~3歲:孩子主動語言時期(1) 1.學習視覺語言(書面語)、聽覺語言(口語)的關鍵期
隨著生活范圍的擴大,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特別高,這一時期孩子學說話最快,是學習語言的高峰期。孩子口語的發展是在與人的交往中,通過模仿學來的。因此發展孩子的口語,應該讓孩子廣泛接觸周圍的人和事,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發展和豐富詞匯。家長應結合具體事物教孩子相應的詞語,同時教孩子認讀發音,即視覺語言與聽覺語言同步學習。可將一些詞連成一句話教孩子反復念,或利用看圖講故事等方式發展孩子語言的連貫性。
2.孩子的究理期
2歲以后的孩子有許多“為什么”,這是孩子的究理期到了。對此家長非但不能厭煩,還應為孩子的好詞而感到高興。孩子學習新事物,并非一次就能記住,他會重復地問,得到同樣的答復之后才肯接受。因此家人給予的答案必須統一,才不致使孩子產生混亂。家長也可以反問孩子:“這是什么?”孩子必定會得意地回答,如果孩子答對了要及時表揚孩子。如此一來,孩子肯定自己所知道的正確無誤,便會產生自信。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一問一答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親子問答游戲,問答的內容以孩子身邊的實物最為理想,以后再逐漸將問答引導進“十萬個為什么”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