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兒童語言培養
3.孩子的語言越來越社交化
孩子會開始試著和其他小朋友交談,因此讓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是訓練其語言能力的方法之一。和孩子多說話,教他生字,并以手勢及表情來表達這些生字的意義等,對建立孩子的會話能力相當重要,同時也要讓孩子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或語言來進行回應,這樣可以讓他了解會話是雙向的。
家長每天都應該和孩子談一談發生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家長幫孩子穿衣服的時候,別忘了為他解釋每個步驟,也可以一邊穿一邊念著相應的兒歌,描述一下你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朗朗上口、合轍押韻的古詩和兒歌,有助于孩子記憶詞匯,對記憶力和語言能力均有幫助,因此應多讓孩子背一些精選的古詩和兒歌。
4.初步建立時間概念
“時間”對于3歲以前的孩子來說,多少有點抽象。所以教孩子掌握時間概念,就要教他從他能理解的、最熟悉的、親身經歷的或感興趣的事開始認識時間。
(1)用具體事件表示時間
時間看不見也摸不著,和孩子說“三點鐘我們出去”,他可能不太明白,但如果對他說“睡好午覺后我們去小區里玩”,他就能理解。所以家長教孩子認識時間或和孩子討論時間時,應盡量用具體的事件表示。如“早上”可以說是“太陽出來的時候”或“天大亮的時候”等。這樣孩子就很容易聽懂,而且能比較直觀地感受這個時刻的到來。
(2)有意識地使用時間詞匯
雖然孩子的時間概念發展大都不如他對時間詞匯的掌握,但是學習使用時間詞匯,可以增進他的時間觀念,所以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使用時間詞匯。如“今年寶寶兩歲,明年三歲了”“明天星期六,我們去動物園玩”,或給孩子唱一些和時間有關的兒歌,如“小雪花,輕輕飄,告訴我,冬天到”等。
(3)有效利用鐘表
孩子的思維都是具體形象化的,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鐘表上的數字形象化、具體化。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做一個只有時針的時鐘模型,在整點處畫一些簡單的圖畫,如床、面包、玩具等,或是把現成的貼紙貼在相應位置上。如在7點貼上面包,表示7點要吃早餐了;在3點貼上玩具,表示3點是游戲時間等。
(4)生活作息有規律
要讓孩子從小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給他制訂一份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表非常重要。這樣孩子就可以了解:每天媽媽起床他也該起床,吃過午飯后就應該午睡……這樣會加強孩子的時間觀念
5.興趣閱讀
閱讀能啟迪智慧、增長知識。好的圖書內容,再配上生動有趣的圖片,對孩子從小養成愛讀書的興趣至關重要。從閱讀中孩子可以體會到善惡感、同情心等。家長要為孩子選擇適合其年齡的圖書,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形象可愛的連環畫是首選。
書中的文字可由家長讀給孩子聽,家長的閱讀速度要慢,并配合圖書講解。孩子聽懂故事后,家長還可以用手指著文字來讀,讓孩子感覺閱讀的順序和方向,為孩子將來自己閱讀做準備。孩子熟悉內容后,就能模仿大人的動作讀起來,這是孩子喜愛讀書的開始。
有些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在認識許多字詞后,復習就成了問題。孩子的注意時間較短,但不經常鞏固又會忘記,這時應該讓孩子進入閱讀階段。選擇孩子最感興趣的故事開始教他閱讀,如《黑貓警長》《喜羊羊與灰太郎》《葫蘆兄弟》等。家長可從故事中第一頁第一句話中的漢字開始,并將教會的字寫在大字本上。每當孩子主動要求你講這個故事時,在講之前或過程中教孩子認讀其中他認識的漢字。一定注意不要讓孩子認讀過多的字詞,不要讓孩子產生被迫學習的感覺,應該積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