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真誠交談,直達孩子的心
在外學習一周的時間里,接到一位插班生家長的電話,說起他的女兒在班上總受欺負,女兒回家埋怨爸爸把她轉來這所學校讀書。交談中,我了解了這位父親幫孩子轉校的真正原因,孩子原來讀的學校離家遠,每天要很早坐校車上學。這位父親和愛人都在廣州打工。其實,孩子算是個留守兒童,跟著奶奶生活。早上,奶奶一早弄好早餐,叫醒孩子,吃過早餐,送孩子去坐校車上學。冬天天還亮,祖孫倆就得趕往坐校車的地方等候。這位父親心痛女兒年小,心痛母親年老,要這么早起床。才想著幫女兒轉到我們這所靠近家的學校。這樣的想法很正常,很符合情理,也體現了這位父親的一份孝心和愛心。
孩子在原來的學校與同學老師有了感情,不愿意離開也正常。來到新學校不熟悉環境,對一切感到陌生、膽怯。再碰上一些調皮生欺負孩子更感覺委屈了,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回家跟父母發脾氣說:“為什么要把我轉到這個學校來?都怪你!”父親看到受欺負的女兒,又心痛又內疚,開始后悔當初沒有聽聽女兒的意見就幫女兒轉了校,在自責中,這位父親才撥通了我的電話。
聽著這位父親的心聲,我表示理解。也答應這位父親,等我回學校第一時間找孩子談談心。
今早,我叫來孩子,先表揚孩子來到班里,短短時間各方面表現不錯,是同學們學習的榜樣,同時,告訴她,她是老師喜歡的孩子。接著問,孩子在班上有沒有誰經常欺負她,并教育孩子如何與同學相處。然后問,孩子是否在家埋怨過爸爸幫他轉學,孩子一一坦率回答。之后,我再問,孩子是否知道父親為什么要幫她轉學原因。孩子說,爸爸要她好好跟表哥學習,表哥在這里讀五年級。
孩子與父親說的話有所出入。我再問,爸爸就說這一個理由嗎?孩子答是的。
這時,我深情地注視孩子,雙手扶著孩子的肩,說:“爸爸跟我說的理由不是這樣的,想知道爸爸讓你轉學的真正原因嗎?”孩子點點頭。
我接著說:“你平時跟奶奶在一起生活,爸爸在廣州工作,每天都給你打電話嗎?”
“打的。”
“你會告訴爸爸,你想他了嗎?”
“會的。”
“你是爸爸的女兒,奶奶是爸爸的媽媽,爸爸會不想你這個女兒,會不想他的媽媽嗎?”
孩子直直的盯著我,不說話了。
“其實呀,爸爸是心痛他的女兒,心痛他的媽媽,才幫你轉學的。你爸爸告訴老師,你以前早早起床坐校車上學,你早起,奶奶也要跟著早起,冬天時天還沒亮,天氣又冷,一老一小的,做爸爸的能不心痛呢?”
我注意了孩子。孩子眼睛一下紅了,眼淚直往下掉。這是多懂事的孩子,多會體諒爸爸的孩子呀!我憐惜的幫孩子擦去了眼淚,問她:“現在你還怨恨爸爸嗎?”
“不啦。老師。”
“今晚回家給爸爸電話,告訴他你想他,也告訴他,你會在這里好好讀書的,好嗎?”
“好的。”孩子破涕而笑。
如此簡單就能解決的問題,想必讓這位父親惶恐了好幾天了吧。
送走了孩子,我在想,父親心里的真正想法,為什么不直接告訴孩子,難道說出自己心痛自己的母親,心痛自己的孩子的話就那么難嗎?
家長內斂,總認為孩子還小,不懂大人的心,面對孩子不好意思說出口,這都是我們家長的通病。本是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但是,這看似小的問題,一旦處理不好,孩子一輩的怨恨也許從這一刻開始了。
其實,孩子天生最為感性,愛與不愛,喜歡不喜歡,都直接地表露無遺的。我們的家長們,別認為孩子還小,不懂情感,忽略了與他們真誠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