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你分得清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嗎?
每位父母都在盡最大的能力去照顧孩子、避免孩子受到傷害,祝福孩子能夠獲得美滿的生活。但很多時候,所謂的“美滿、需要”都是來自父母的定義而非孩子的理解,父母給予的往往是自己的需要,而非孩子的需要。學會如何示愛,如何兼顧愛的教養是為人父母者一定要學習的。
父母經常會把“我認為這就是你要的”當成“這就是你要的”。我們總是在給予孩子我們認為他們需要的,而那也許並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父母把自己的認知投射到孩子身上
一個剛剛學走路的孩子,搖搖晃晃來到一個溝坎之前。這個溝坎不會讓孩子有生命危險,但是如果孩子走不穩,可能會碰傷身體、流血疼痛。這個時候作為父母的您會怎樣做呢?大部分中國父母出於對孩子的愛,把孩子直接抱過去。如果沒有把孩子抱過去,會發生什麼呢?當然,答案是孩子會受傷,擦破皮、流血、疼痛、哭泣。如果,這個受過傷的孩子再見到這個溝坎,你覺得孩子有什麼反應呢?
這個問題,我在許多講座中都問到過,父母們給我的答案有多種:
害怕,所以停下來,哭泣,不知道怎麼辦。
害怕,所以繞過去。
害怕,要媽媽抱過去。
沒什麼感覺,繼續向前走……
我們真的瞭解孩子嗎?到底是我們認為孩子是這樣,還是孩子真的就是這樣呢?
實際上,一個沒有受過外界影響的孩子,他會興趣盎然地嘗試瞭解外在的世界。當孩子在第一次學習跨過溝坎的時候,有可能受傷,不過本能會讓他擁有不妥協的意志。當再一次遇到同樣的溝坎,處於本能,他會停下來思索,然後更加謹慎的上前;也許還會跌倒,但他還會更加謹慎地練習,直到若干次後他成功走過這道溝坎,他會非常自豪地表現出來:“我征服了這個難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各種協調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面對外界困難,會主動增強自我的信心和認知。
如果孩子的這事情況是這樣的,為什麼父母卻產生出那麼多不同的想法呢?
1、認為孩子“害怕,所以停下來,哭泣,不知道怎麼辦”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會經常有無助的感覺,而且常常不知道尋求他人的幫助,容易困在問題當中,比較情緒化。
2、認為孩子“害怕,所以繞過去”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經常會選擇逃避或轉移的方法。逃避和轉移在有些時候有緩解壓力的作用,但是長期這樣,會造成焦慮。
3、認為孩子“害怕,要媽媽報過去”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經常會首先想找人幫忙,處理事件依賴性比較強,對自我不太相信。
4、認為孩子“沒什麼感覺,繼續向前走”的父母,大概在生活中看起來很有熱情、堅強,遇到困難會忽略它,迎刃而上,然而對於困難的總結不夠,因此很可能經常讓自己在沒有防備的狀態下受傷。這樣的父母往往來自于“忽略內在精神需求”的家庭。
父母對孩子不同的認知,造成父母不同的應對
當父母把孩子抱過去,也許就讓孩子失去了一個通過實踐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
人間不缺少愛,只是父母總是在錯愛。這是一種缺乏確認的愛的臆斷。
我們總是把自己最需要的東西,分享給心愛的人,卻從未真正瞭解過他們需要的是什麼,結果付出被大打折扣。
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是一樣!問題本身不是問題,以為恐慌而沒有機會解決的問題,才永遠成為問題!
人生來就是王者,有成就自我和征服困難的本能。如果父母不瞭解這一點,就會把自己的世界觀套用在孩子的身上,結果不但沒有幫到孩子,反而用父母的愛折斷了孩子的翅膀,壓制了孩子的自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