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你分得清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嗎?
父母把“期望孩子做的”當成“孩子應該做的”或者是“孩子需要的”
“媽媽辛苦了一天給你做的飯,你還不喜歡吃!”
“我為你放棄了多少,你還不好好學習,只想出去玩!”
孩子可以為父母的期望而學習,也需要為自己的未來而學習,但是孩子也有玩耍和享受生活的權利。如果父母的付出必須要求孩子用放棄自我的自主權來回報,這好比我們為一個人做了很多好事,於是要求他用命來回報一樣。
無意識當中,父母把愛變成了一種交易。父母的付出,似乎孩子一定要完全按照父母的意願接受:不可以不喜歡父母做的飯,不可以學習的時間短于父母的要求。
父母需要把自己對孩子的理解以及期望,和孩子自身的真實狀態和需要分開來看。兩者並不對立,期望本身也沒有錯,因為期望的背後往往包含著很多的祝福、支持和正向的引導。但是如果兩者分不清,把自己的期望變成孩子必須照搬的標準,其實就是在打著愛孩子旗號來滿足自己!如果父母為了自己的期望而長期打壓孩子的其他愛好,那麼,這個期望就會成為孩子的反抗對象!孩子甚至會故意和父母對著幹!
“我就是不想吃!”
“你就是要我替你學習!我就是不學!”
時間久了,孩子可能會不接受父母的關愛,或者接受了卻並沒有感謝。
好人不見得做好事。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和動機,如果結果和原意背馳而行,就要好好地審視一下我們的角度和方法了。
過分關心會摧毀孩子自我的精神疆界,使孩子的內在充滿不安全感
隨時監控的結果是摧毀孩子自我的精神疆界,讓孩子變成一個和父母沒有不同、在父母眼中絕對“聽話”和“乖”的孩子。孩子在父母面前沒有學會建立精神疆界,就不會和其他人建立精神疆界。
沒有精神疆界的人他,他的內心就是跑馬場,任由他人踐踏或主宰,而不知道如何進行防衛。這會讓孩子的內在充滿不安全感,缺乏歸屬感。
失去了自己疆界的人,就會缺失自己的思想和主觀,不知道反駁、保護自己。甚至在遭遇危險的時候,不敢拒絕、逃避,不敢有所行動來保護自己。
有時,為了家庭的平和孩子從小會過於的懂事、努力、會看眼色(實際上是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無法建立自我客觀的價值觀),長大後容易過多承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很多時候,為他人情緒產生的壓力,比解決真實問題的動力還要大。這種情緒過大的孩子,如果加上完美情節,往往到一定年齡,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那些長大後經受著婚姻暴力卻不能夠離開的人,也是例子;那些被黑社會挾持無力反抗的人,同樣是這樣來的。引導孩子建立自己的家,不光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
如果孩子自我保護力量大,為了反抗父母侵入,就會表現出和父母的對抗
另外,如果一個孩子保護自己的力量比較大,而父母總是想模糊彼此的疆界,他會出於自我保護,把自己的“家”裝備森嚴,讓父母很難觸碰到他的內心世界。這時,孩子會表現出和父母的對抗、拒絕交流等行為。
這些讓父母感覺不舒服的行為,實際上是孩子在嘗試著學習保護自己的方法。父母要做的不是強行把門砸毀,而是學會敲門而入。打開的門越多,留下的防護欄就會越少。
如果沒有通過良好的方式,就把眾多美好的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就可能演變成龐大複雜的壓力關係。在這種關係中長大的孩子自然容易出現困惑,孩子的成長認知也會裹足不前。
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需要,兩者不能混為一談,需要把他們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