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田與毅力 - 鄉村真味兒
種田與毅力 - 鄉村真味兒小時候干農活,現在回憶起來雖然有些美好,但也有些心有余悸。因為那個時候,學校或家里的農活實在有些過了,對于一個小學生來說。倒不是說累得受不了,而是沒有多少自由。我還記得,經常早上牽著牛在田埂上,看著陽光照著在了“要上學的那丘田”上了,牛兒還沒有吃飽,你怎么拉它都不回家,那種心急真是如火燒沒法表達。有時一整天坐著家刮油柚籽或玉米粒,雖不辛苦,但那種好象全身被捆綁著的不自由就像身上有萬只螞蟻一樣難受。而我更喜歡那時最辛苦的上山砍木柴,有時最遠的要走10多公里。記得有一次,早上5點出去,晚上到家都晚上12點了。辛苦程度可知啊,可并不討厭。 為什么? 一是任務明確,發揮則由自己控制,而且有幾個伙伴。
如果說,回到童年,自己可以安排自己什么時候去做農活,做多少,我是十萬分個樂意的。不過,如果是兩項選擇“一要么像小時候那么辛苦地做農活,二要么完全沒有”,皮蛋老師倒是選擇第一項了。從自己做孩子的經歷來看,兒童并不怕辛苦,他們害怕沒有自由,害怕什么事都由別人控制,別人做主,自己只是一個刮玉米粒的機器。
說到在鄉下干農活,就不得不提“種田”,沒種過田的人都不叫干過農活,就是你修個別墅住在農村,也未必真懂農村的味兒了。因此,xx學校下學期去了鄉下,我們一定要“種田”的。
種田不是為了謀生,算是一種生活,也算是一種體驗,或是一種做科學。皮蛋老師不希望弄成小時候那種“過度”辛苦,反而謀殺了孩子對種田的興趣。不過不管如何種田,都是一種辛苦,但只要不是過度,孩子們因為喜歡種田,他們就覺得不辛苦。正是這種因為興趣且不過度(是否過度與年齡有關)的辛苦,皮蛋老師認為是鍛煉孩子們毅力的途徑之一。
只是純粹的辛苦而沒有多少興趣,或有興趣卻沒有絲毫難度,長期做這樣的事對孩子可能有一個結果:興趣或毅力磨滅。幼兒需要那種純粹娛樂且沒有多少辛苦的事,但如果這種事多了久了,其實他們自己會到了某個時候自動放棄的,因為他們體驗不到更大的樂趣 - 成就感(價值感)。 要體驗到更多的快樂(成就感),一定會需要相應的付出(辛苦),雖然一定的付出并非總是有相應的收獲。
有許多這樣既有趣,又辛苦,又可以很多收獲的事,這樣的事,我們需要讓孩子更多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