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輸不起的帆帆
案例描述:
今天的建構區域很熱鬧,軒軒很順利就把“房子”搭得高高的,軒軒媽媽拍手鼓勵著軒軒,軒軒顯得很開心。聽到軒軒的歡呼聲,一旁的帆帆對搭房子也產生了興趣,學著軒軒的樣也想把一塊塊小積木壘上去,剛開始還很開心,很順利,可是搭到第三層,無論怎么放,房子總是在第三層轟然倒塌。帆帆又嘗試了一次,但沒搭多少高又倒了,最后,帆帆發起了脾氣,把一旁軒軒的高樓全推倒了,帆帆向奶奶哭著發出了求救,“我不要玩了”……
“你看人家軒軒多好,搭那么高,你的手怎么那么笨,奶奶幫你。”說著,眨眼之間,奶奶搭起了高高的“樓房”。看到帆帆不哭了,奶奶很無奈的說:“這孩子在家也是,每次和他玩游戲,只準他贏,輸了他就會很不開心,發脾氣,大哭大鬧。”一旁的軒軒媽媽也有同感,“是呀,這些孩子都輸不起,以后到社會上可怎么辦?”
互動實錄:
看到剛才的一幕,老師笑著對帆帆奶奶說:別看帆帆小,可他比誰都好強,好勝。無論如何,帆帆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別人強,受到周圍人的表揚。帆帆奶奶說:“是呀,他看到軒軒搭得那么高,自己也想搭,可是,搭積木他不行。”
老師:“帆帆也想成功,孩子都這么想,這是孩子正常的心理,但搭積木需要小肌肉的動作,對他來說還是有挑戰的,但帆帆并不了解自己的弱項和強項,所以一但不如人,就會表現不高興。”
帆帆奶奶點了點頭說:“如果說輸不起是孩子正常的心理,那他輸了,我們就讓他去,等到他大了,就懂了” 。
一旁的軒軒媽媽說:“不行,前陣子我家軒軒也是這樣,在家玩游戲只準贏,不準輸,贏了開心死,輸了大發脾氣,有時干脆不干了。我也試過讓他去,輸就輸吧不去管它,后來發覺,他做什么事就要我們代勞,自己不會想辦法解決,所以,我覺得,讓他去的方法不好。”。
老師說:“那可能因為當孩子做事失敗了后,就會認為自己做不了,于是就選擇放棄,如果這樣經常不動手,他可能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了。所以可能就出現失敗了就逃避困難,表示以后再也不接觸了;或是輸了就大發脾氣,哭鬧著向父母示意。”
軒軒媽媽:“是呀,我覺得如果孩子的得失心過重,每一次的輸贏都讓他耿耿于懷的話,這可能會影響他與同伴的相處能力和性格,所以后來我發覺面對孩子遇到的大大小小麻煩,我們還是要耐心的指導。”
帆帆奶奶問:“每次看到帆帆輸了大哭大鬧,我就是怕孩子哭鬧,在家也是看他還小就不讓寶寶做什么事情,或是直接幫助寶寶做掉,就幫他完成掉。”
老師:“像剛才帆帆搭房子倒了幾次,最后奶奶很快的幫他搭好了,這也許會讓帆帆感覺自己搭房子不行,也就沒有興趣再搭了。孩子天天都能發現他們有很多事情做不好,其實我們耐心的指導比簡單的包辦代替更能讓他們體驗成就的快樂。對帆帆來說,重要的不是要把樓搭得多少高,而是她能夠通過一些提示最終自己做成一件事情,哪怕在這個過程中她顯得笨手笨腳。。”
一旁的奶奶似乎有些著急。“那他輸了大哭大鬧我怎么辦?”
軒軒媽媽:“他哭鬧的時候我有時候是讓他去,冷處理一會。”
老師:“效果怎么樣?”
“有時效果不是很好,他根本不聽。”
帆帆奶奶:“我覺得孩子輸了,還是應該安慰安慰他,開心了才能跟他講道理,他也聽得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