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輸不起的帆帆
軒軒媽媽點點頭:“是的,安慰和溝通很重要,有時要將心比心的和孩子談”
老師說:“剛在帆帆奶奶,軒軒媽媽我們都感到:當孩子面對困難或是失敗后,簡單的冷處理不能解決問題,家長的包辦代替也不行,當寶寶的心理出現了明顯的受挫,面對情緒低落的寶寶,軒軒媽媽的經驗告訴我們安慰溝通和適度的指導是很重要的,那我們不妨這樣試試——
1、試著面對挫折,適度的安慰:
面對明顯受挫、情緒低落的帆帆,老師幫帆帆擦掉了眼淚,問道:“為什么不搭了呢?剛才你不是玩得很開心嗎?”帆帆滿心委屈:“我搭不起來,我不跟他們玩了。”“是嗎?”老師認真地看著帆帆,“是不是軒軒真的很厲害呢? 你看軒軒的房子也倒了幾次,沒關系,倒了再搭。你剛才不是也搭的很高,你也很厲害呀!”帆帆點點頭:“所以,你也能贏的。”老師笑笑:“那真是太可惜了。假如再試試,說不定就搭得和他一樣高了,你覺得怎么才能搭得高呢?”“放慢點積木!”帆帆答道。“那你下次玩的時候,慢慢來,不急?”帆帆嘟囔道:“恩!” 奶奶在一旁也問道:“那寶寶還想不想再玩一次呢?就這么輸了可不好!”帆帆點點頭,情緒也好多了。 老師對一旁的家長說:剛才我沒有急著讓帆帆再試試而是先向寶寶表示我能夠理解他的感受。等寶寶情緒緩和下來后,再為他解釋失敗的原因,告訴寶寶遵守游戲規則的重要性以及怎樣更好地利用游戲規則。最后再激發寶寶再次投入游戲的興趣。
2、試著將心比心,巧妙溝通 接受了軒軒媽媽的建議,我們在接納帆帆的情緒,理解帆帆的同時,老師也試著告訴她:“帆帆想贏,別的小朋友和你一樣,如果別的小朋友輸了,不甘心,把你搭好的房子也推到了,你開心嗎,?”帆帆搖搖頭。
老師對奶奶說:“我們試著用這樣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將心比心讓她發現自己錯在哪里。,這樣孩子就比較能看到自己剛才的錯誤。其實,每個人都是在和同伴大大小小的沖突中慢慢累積經驗,學習與人相處的能力的。”
3、試著幫忙只幫一半:
老師對奶奶說:“我們對她搭得多高,搭得如何先不做評價。”接著老師顯露出極大的興趣和驚訝:“我們的帆帆想搭一幢高高的樓啊,真了不起!”,然后和他商量:“奶奶和帆帆再一起搭一次怎么樣?”帆帆點點頭表示同意,征得同意后,奶奶拿了一塊積木,“慢慢放上去,不要急”一塊放好了,“你也試試,和奶奶一樣慢慢的,看好了放……”帆帆試著放著積木。老師對奶奶說:“我們少一些代勞,多一些機會給帆帆。”此時奶奶也克制住自己直接幫助帆帆的沖動,讓帆帆有機會嘗試,直到寶寶發出求助信號時。
“哎呀,快倒了,”從帆帆的眼神看,帆帆似乎很沮喪了,老師對奶奶說:“這時,房子可能又要倒了,我們可以試試讓孩子思考怎樣讓房子不倒,讓孩子知道只要想辦法,難題也能解決。”這時,老師問帆帆:“怎么樣讓樓房不要倒?”“快扶好”,帆帆嘗試著用手去擺正最上面的一塊積木。此時悄悄地老師不露聲色地扶了扶帆帆的小手,以便帆帆穩定了一下積木,“房子”晃了一下,沒有倒。帆帆開心地又蹦又跳。“帆帆真能干,能動腦筋讓房子不倒,再試試!”老師夸獎了帆帆,并對奶奶說:“瞧,現在帆帆信心大多了,再讓他試試。”于是,奶奶也試著再將壘高的操作的技巧演示給帆帆看,一次、兩次、三次……,終于在幾次的壘高后,帆帆終于搭好了一幢三層“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