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如何與家長進行溝通
案例四:全權委托的家長
分析:這類家長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師的身上。他們認為自己既不會教孩子學繪畫、音樂,也不懂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沒有能力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
對策:宣傳科學育兒知識
不少家長缺乏科學的育兒知識,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育規律,在生活中對孩子百依百順。溺愛孩子;在學習上則強要求,高標準,不顧孩子的好惡,強迫孩子學這學那。為了幫助家長提高育兒水平,擴寬育兒知識面、傳遞育兒經驗,老師可以給家長介紹育兒類的書刊,請家長收看育兒的電視節目等。
定期布置家庭作業
給家長布置“作業”也是一個好辦法。老師可以分期發給家長“親子游戲問卷”,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題目,將做好的“作業”讓幼兒帶回給老師改。家長通過與幼兒互動學習,對幼兒園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就能更好的給予理解和支持。
引領家長進行互動
老師不僅要充分關注、了解每個家長得經驗,還要將不同的家長有機地結合與搭配在一起。特別是對于一些不善交流的期望型的家長,更應該把別人好的經驗介紹給他,讓他與別的家長產生互動,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幼兒園的活動。
案例五:喜歡挑剔的家長
分析:這類家長大多經濟條件好、文化程度高。他們的要求很多,包括對幼兒園的保育和教育方面的要求,并且有的家長還持有懷疑的態度。
對策:熱情、真誠、主動
案例:小強剛上幼兒園,每天哭鬧,孩子又認人,只讓他第一眼認識的本班老師抱,其它老師抱她,他就哭。因此,家長提出要這個老師每天來抱小強。
案例:面對家長的要求,該老師是否自己當班,堅持每天早晨迎接孩子,一邊引導孩子認識其它老師,同時主動與孩子的媽媽談心,交流一些讓孩子熟悉陌生環境的人、事等方面的經驗。漸漸地孩子與其它老師熟悉了,家長也通過接送孩子認識、了解了其它老師,老師終于以真誠和智慧換取了家長的信任。
對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案例:丫丫媽媽不滿意老師給丫丫安排的床位,多次趙老師提要求,一會說孩子個子高,比較好動,愛爬床,一會說幼兒園的床不好,孩子每天中午都誰不著等。
案例:老師先仔細觀察了丫丫午睡的表現,發現丫丫并不完全像家長說的那樣,于是,老師一邊給家長介紹丫丫的午睡情況,一邊做好調動丫丫床位的準備工作,并用錄像拍下丫丫的午睡情況,讓家長知道孩子睡在這個床位其實挺好的。再告訴家長其實每一個床位都是一樣的,如果家長真的覺得這個床位不合適,老師可以馬上給孩子換個床位。老師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感動了丫丫的媽媽,最后主動提出不調換床位了。
案例六:溺愛孩子的家長
分析:這類家長主要是老年人。現在許多孩子的父母工作都很忙,接送孩子多半是由祖輩家長承擔。這些祖輩家長最關注的還是孩子在幼兒園里吃的怎么樣,睡得怎么樣,玩的是否開心,有無被人欺負等。
對策:談心聊天,表現關心
對于這類家長,老師要充分利用接送時間,通過與其談心、聊天,把自己對孩子的關心表現出來,讓這些家長放心。
案例:有些家長生怕孩子在幼兒園吃不飽,所以每天接孩子時都會帶來零食。由于隔代的溺愛,使得孩子飲食無規律,營養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