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批評才是有效的批評
教育筆記之
對于幼兒而言,老師是一位親近的角色,對于幼兒園而言,老師是一位管理角色,對于家長而言,老師是一位溝通者的角色。因此老師在工作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老師來講,他的工作不僅是教書,更多的還是育人。
一個班級少則20人,多則40人,應該說這個集體不小。面對這個思維活躍,個性不一的大集體,你又會怎樣呢?面對幼兒的種種行為,老師無非就是兩種反應:表揚和批評。今天就來淺談一下批評的藝術。
什么是批評?一提到批評,大家都想到的常常是這樣的一幅畫面:雙手叉腰,身體前傾,面目猙獰,唾沫橫飛的批評者,面對著一個犯了錯的快把頭垂到地底下去的被批評者。這個畫面有點夸張,我們應該如何批評呢?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難免要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更何況是單純、幼稚的孩子。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有的幼兒性格開朗,老師批評他的時候他不聲不響,但批評剛一結束,轉過身來,做個鬼臉,伸伸舌頭,就什么事都沒有了。但有的幼兒被老師批評幾句就大傷元氣,好長時間心情都是灰色的。幼兒犯錯后,要受到老師的批評教育。但有的老師批評簡單粗暴,唬臉、瞪眼、諷刺、訓斥、罰站、罰役、罰款、甚至動手動腳。造成幼兒畏懼,不敢再做錯事。如此教育只在“批”,而且“批”之甚劣,往往事與愿違,幼兒不但難于認識自己的錯誤,而且會由于想不通而結下疙瘩,甚至頂起“牛”來,更談不上改正錯誤。只有重“評”,既指出幼兒錯在哪里,又指出其為什么錯,鞭辟人里,使幼兒在思想上有個飛躍,學生才能誠懇接受批評,并自覺改正錯誤。所以,批評學生應把重點放在“評”上,靠理的力量去說服、啟迪幼兒。批評有很多種形式,我就親身體驗過這種方法,以獎勵換批評。
就說我的班上的幾個小調皮,不遵守課堂紀律,不好好學習還三天兩頭闖禍,批評教育對他們更是家常便飯,可是盡管我罵得口干燥、喉嚨沙啞,不一會兒他們又是“毛病”一大堆,弄得我是一個頭兩個大。為什么我對學生的批評不起作用呢?
正當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我曾讀過一篇文章——《四塊糖果》幫了我。文中講到,陶行知在校園里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他當即制止他,并讓他放學后到辦公室去。在辦公室,陶行知在與王友的談話中用四塊糖果獎勵王友代替批評。這普通的四塊糖果熔鑄著陶行知濃濃的愛生之情,融成化孩子心中的溫暖。這種幽默、簡練而深刻的愛,注定會讓孩子回味一生。陶行知那種獨特批評教育學生的方式與方法不正是我們每一個教師值得學習與借鑒嗎?
應該說,我們當老師的,每天都要面對眾多的幼兒,在這些幼兒之中,自然少不了有一些調皮搗蛋、打架罵人、不遵守課堂紀律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對于這樣的幼兒,批評教育是少不了。但受到批評始終不是件愉快的事。對于這類孩子他們更需要的是表揚和鼓勵,所以此后我就盡量找他們的好,并在全班孩子面前加以表揚。漸漸地告狀的越來越少,表揚的越來越多。所以,對有過錯的幼兒進行批評教育時,如果能換一種方式履行之,講究一下批評的方式和方法,既達到批評教育的目的,又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讓他們能夠愉快地接受,就顯得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