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研活動的組織和管理
2.組織交流活動
為了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應該讓他們經常交流,相互促進。相互學習。可采取多種形式,如觀摩課、交流學習體會、專題討論、競賽等。交流活動關鍵在交流,幼兒園每學期都要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一些交流活動,為教師相互學習提供機會、創造條件。通過交流活動將教師的精力和注意力吸引到學習業務、鉆研業務上。交流的面要廣,不要僅局限在幾個人身上,在交流中增加教職工之間的相互了解。交流活動也可以跨國。跨地區,既可走出去,也可請進來。每次交流活動要有一定的目的和結果,交流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因此既不要搞花架子,也不要搞形式。交流要有豐富的內容,要有效果。有些幼兒園只注意交流的數量,而不注意交流的質量,這樣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集體備課
平行班的教師可以一起備課。俗話說:三個奧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大家在一起共同探比可以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老教師可帶動年輕教師,起到傳、幫、帶的作用。通過集體備課,大家可以認真鉆研教材,研究教育對象,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可以共同研究,為教學做好充分準備。這種方式對能力較弱的教師可起到帶動作用,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研究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
熱點問題往往也是難點問題,是還沒有定論、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由于沒有定論,大家會感到很迷茫,不知如何是好,因此有必要討論、研究。比如,幼兒學識字好不好,是否可以教幼兒學識字。通過討論大家會更加關注這些問題,會主動地尋找各種材料,由此會產生一系列針對性極強的科研課題。園長或保教主任要多留心幼教發展的動態,及時掌握熱點問題,編出熱點問題綱目發給教職工,請他們展開討論。幼兒園教研活動還應特別注意本國保教等工作面臨的間題或薄弱環節,通過研究,加以解決。
5.創造、編寫教材,設計教學活動
各地區、各國有很大的差別,任何一本教材都難以完全符合本園或本班幼兒的特點,因此有必要組織教師自己編寫一些補充教材。這樣既提高了教師的教研能力,又豐富了教學內容。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內容有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教材比較陳舊,難以適應幼兒園教育教學的發展,因此教師應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教學實際,創作或設計一些新的教學活動。
二、教研制度的建立
教研活動除了要加強教師主動意識外,還應建立相應的制度加以保證。一般而言,教研制度比較具體,如教研活動的形式、時間的規定、對教研成果的要求等,各國可根據實際情況給予規定。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各國在制定教研制度時可隨心所欲、憑空想像。教研制度的建立要有一定的依據,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下。
(一)提高效率,追求實效
教研活動的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教研制度就是為了保證教研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在制定教研制度時一定要考慮到它的實用性、實效性、可行性。首先要實用,制度不要大煩瑣,太脫離實際,要注意它是否有用。在實踐中能否發揮作用c比如,要求教師每學期設計100個教學活動,這就很不實用,即使定了也不能落實。其次要有實效,也就是說制度確定下來后要有效。通過制度的執行,確實可以保證教研活動的開展,提高教研活動的水平。為了確保教研活動的有效性,教研制度要詳細、具體,如聽觀摩課,不僅要確定開觀摩課的次數,還要制定對觀摩課的分析、評價等方面的制度,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再次是可行性,制度的確定要符合教師的實際水平及能力,不要盲目追求數量和形式,為了便于操作,制度要明細化,不要過于籠統,指標應具體、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