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讓孩子在鼓勵中成長
好玩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但放到課堂中來,每個老師都會頭疼不已。班里有個男孩兒,性格特別活潑,特別愿意聽老師的夸獎,但是上課從來不聽課。有一次,在學認一認,我要求用“青”組詞,他第一個把手舉起來,我心想,這次挺棒,知道回答問題了。于是我第一個把他叫起來。他朗聲答道“河水”。一看就知道是沒有好好聽講,甚至我講的哪兒他都不知道。上課寫作業,總是小話不斷,我多次教育未果,那天放學,我把沒寫完的學生留下,他也是其中之一,竟然嚇得哇哇大哭,并連連保證:“老師,我回家寫,行不?我今天是沒本了……”我看到了孩子眼里的恐懼,我開始引導他,告訴他應該怎樣做,那天,他很快就寫完了,我及時表揚了他,他馬上展開笑顏,高興地回家了。
我開始思索教育是以鼓勵為主還是以嚴厲為主。清代的馮班說:“師太嚴,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強者懟面嚴,鞭撲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不論面對老師,還是家長,7歲的孩子在各方面都屬于弱勢,因此,自然會生出畏懼的心理,但當孩子長大了,力量足以與大人抗衡的時候,很多矛盾就開始激化,出現很多極端的例子。甚至在有的案例中,我們看到孩子舉刀揮向了自己的父母。這是教育的問題,是人心的問題。
引人向善,是從心靈上的引導,而非嚴詞呵斥。讓我高興的是,這個孩子在讓他認識到自己的不對時,他開始認真聽講了,作業也能及時完成了,雖然上課還會時不時地說小話。“一天一點小進步”,這樣下去,我還會再鼓勵他,讓他在激勵中進步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