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我沒有拿,這是我自己的
案列背景:
楚楚是一個很愛漂亮的小姑娘,她喜歡打人的很多飾品,比如:手鏈、框架眼鏡、戒指、發夾等等!看到小朋友有很多漂亮的頭繩和發夾她會放在自己口袋里。某天起床,一個小女孩說:“老師,我的發夾不見了。”楚楚則跑過來說:“我拿的是我自己的。”課我知道這并不是她的,我告訴楚楚別人的東西不能亂拿,如果你也喜歡可以讓媽媽買。她很不舍得的還給了女孩。但是隨后幾天,總是有孩子說:“我的表不見了。”“我的小發夾不見了。”等等,但總可以從楚楚的口袋了,書包柜里找到。
案例分析:
1、 孩子年齡小,“別人的東西不可以隨便拿”的意識還沒有形成。
這個年 齡段的孩子好奇心強,見到新鮮的喜歡的東西都希望是自己
的,他們還處于自我階段,分不清“自己的”和“別人的”兩種概
念。一不小心就會把別人的東西拿去據為已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
待,這不足為奇,但如果行為不制止,延發到成人后,那就是名副其
實的偷竊,所以要慎之又慎的處理。
2、孩子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只好拿別人的。這種情況我們也要重視,并且要和家長溝通。
3、家長遷就,嬌慣孩子。家長對于孩子的要求,不論合理不合理都會盲目滿足,使孩子習慣了想要什么便來什么的生活,養成了自私任性,心中沒有他人的不良習性。別人的東西我沒有,但是我想要就拿了,這個與孩子在家中處于的中心地位是有著很大關系好!因此假雜很難過不能一味地遷就、迎合孩子,這樣的溺愛是對孩子沒有好處的。
案例措施:
1、不同的情況要不同處理,當時回請發生后,先看它的嚴重性,如果自己處理的來,盡量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試試都與假雜很難過溝通,因為孩子在園的表現不好了,尤其是像這種事情,家長會比較避諱。
2、孩子有不同的性格特點,而每個家長的文化層次,素質水平也不相同,一旦有問題,要因人而異的處理。針對素質高的家長可以開門見山的說,并一起交流處理辦法。但如果文化層次低,態度強直的假雜很難過,可以委婉地講事情。并要用商量的口氣去征求他們的意見。
3、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能用“偷”這個字,讓孩子去明白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去的壓力。當然也不能聽之任之,助長其行為。
案例反思:
孩子的很多行為要從小培養,好的習慣要及時給予肯定,但不良的行為要及時改正。但在事情處理時,教師要控制自己的態度和行為。針對孩子的事盡量以小事低調處理!切記有些教師針對孩子不良行為把小事整大。這樣會給孩子帶去壓力。在這個案例中,家長素質較高的,我們可以一起來解決這樣的事,并且家長也很正視這個情況,沒有避諱。在我們交談時也避開了孩子,這樣也不會對孩子產生更多不利影響。所以在處理事情中教師要站在孩子和家長角度多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