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托班游戲教育法的探索
“某某小朋友,你真可愛,能幫小朋友拾玩具”,
“某某小朋友,真能干,你做的飯真好吃”,
“某某小朋友,你真能干,一個玩具都沒掉地上”,并隨機給一個親吻,撫摸,以表示來勢對他的稱贊和喜愛。
4、根據幼兒性格分別放玩具。
性格比較孤僻、不愛動的幼兒,我們就用一些能拉走的玩具引起幼兒玩的興趣、配上兒歌“拉拉拉,拉起我的小狗狗,誰要我的小狗狗……….”來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對于好動不安靜的孩子,我們有意引導他們選擇玩插片、積木、娃娃家、理發店游戲,以培養訓練他們的自控能力。
二、根據先學前兒童的思維具有直覺行動性的特點,運用游戲進行教育培養。
托班的孩子的思維總是在動作中進行的,離不開對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動作,具有直覺行動性,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各種心理活動都受到當前直接感知的事物和實際活動所制約,很具體、很直接;認識的抽象性和計劃預見性還很差,不會作復雜的分析綜合;注意和情緒也很不穩定,同時這一時期是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對他們要進行正面教育,樹立模仿對象,不能光說教,更不能講反話或諷刺話。否則常常會引起違反本意的不良效果。例如,個別幼兒用勺子敲碗,有位老師說:“誰敲的碗,好聽嗎?”結果全班幼兒馬上都使勁地敲起來。
我們根據托班幼兒的思維發展的特點作了下面一些嘗試探索:
1、運用游戲對托班進行常規訓練培養。
幼兒圍坐成半圓,要先準備好餐具、餐巾、爆米花,并固定位置。長桌子上有餐巾一筐、放勺子的小桶。長條桌子旁邊有放碗的空鋁桶,紅色空盆一個。老師興高采烈地告訴幼兒:“今天我要玩自助餐的游戲,說著端起一碗爆米花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吃完自言自語地告訴幼兒:“我會放碗和勺子”。說著走到長條桌旁,把勺子放在小桶里,把碗放在鋁桶里,并拿起放殘疾的器皿介紹給幼兒,并說:“老師還會用餐巾”并認真擦嘴擦手、夸張地在放到空盆里。用同樣的方法另一位老師來玩自助餐游戲。等幼兒有了參加游戲的興趣,老師馬上引導:“今天我們小朋友一起玩自助餐的游戲好嗎?吃完飯,碗放到哪里呀?”小勺子放哪兒?還要用餐巾干什么?用完放哪兒呀?幼兒指認、回答,分組、分男女生玩,老師輔導、評價,幼兒在游戲中學會了分類放餐具和使用餐巾的方法。并且在實際生活中矜持按要求去提醒、培養、訓練幼兒,作到有始有終,隨時幫助、隨時表揚,幼兒養成可良好的衛生習慣。
2、運用木偶游戲教幼兒大小便。
剛開學托班的孩子和老師之間的關系還未融洽,之間有陌生感、恐懼感,孩子又不會自我表述,哭鬧的多、尿褲子的多,隨地大小便的多,個別幼兒吃著、玩著、睡著隨時都可大小便,個個不會脫褲子。老師時刻問:“誰要小便呀,快來小便”,可沒有任何效果。
我們采用木偶戲《我要小便》來教育幼兒自覺的要求,幼兒圍繞坐成半圓,觀賞木偶戲:介紹木偶小兔、小猴、山羊老師,一天小兔、小猴和山羊老師一起玩游戲,玩著玩著,小兔想小便,就大聲對山羊老師說:“我要小便”,山羊老師拍拍小土的頭說:“真是好孩子,請到廁所里去小便”,小兔馬上自己就去小便了。而小猴子想小便可正玩得高興,就一邊玩一邊尿褲子了。褲子尿濕了,滿地都是尿。小猴還是接著玩,一不小心,小猴踩到尿濕的地板上滑倒了,上衣也濕了,頭被摔了個大包……..表演兩遍后,老師問:“你喜歡哪個動物,為什么呀?誰要小便呀?誰會自己小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