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托班游戲教育法的探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引導幼兒模仿自覺小便的幼兒,隨機表揚主動述說“我要小便”的孩子。現在托班孩子尿褲子的少了,隨地大小便的更少了。從“誰要小便”到“我要小便”;從多數幼兒尿褲子到個別幼兒尿褲子的轉變,使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需要采用幼兒易于接受的方法去暗示、提示、學習模仿,需要老師多做善誘的訓練培養,需要老師堅持不懈的表揚、鼓勵、孩子們才會進步快、成長快。我們還用此方法教孩子學習“我要喝水,我要添米飯,我要添菜,我要喝湯,我要脫衣服”等,效果非常好。
三、 幼兒自我意識萌芽,運用游戲教育幼兒。
托班的孩子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沒有是非觀念,更不會謙讓,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為主,無論什么事,必須達到他的滿意,否則就大鬧不止。對此,我們進行了下列的嘗試探索。
1、 看小品、演小品。
生活中,幼兒常有坐錯位的事發生。我們發現,每次贏家總是那些相對強盛的孩子,沒有坐位的總是那些膽小內向的孩子;如果雙方都是強者,雙方爭椅子就會發生大哭大叫的現象,不是一方被推倒在地,就是一方被打哭,有時還會發生抓破臉的行為。而老師常常采取的是以勸說為主,如:“你不能打小朋友”,“你不能搶人家的椅子”,做個好孩子,把坐位讓給他吧“…….,如果老師碰上兩個執拗的,雙方就是不肯謙讓,老師沒有辦法,又會去哄另外一方讓坐…..,孩子沒有真正學會處理這件錯位的問題。
托班的孩子到了幼兒園,通過“人”與“我”,“物”與“我”的比較,漸漸認識到行為客體的外界事物和行為主體的自己, 從而形成了對自己的認識,即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而自我意識是調節自身的原動力。為此,我們采取了看小品、玩小品“對不起,你坐錯位了”等來幫助幼兒學習正確處理坐錯位的問題,以此來培養幼兒的文明行為和語言。
小品的內容:紅紅離開坐位去丟廢紙,小剛從外面進來,看見有空位,就坐下了,紅紅回來看見自己的座位被小剛坐了,就對小剛說:“對不起,你坐錯位了,這是我的位,請讓一下好嗎?”小剛連忙說:“對不起,對不起,“說著起身自己搬了一把椅子坐下。”我們表演兩遍后,請幼兒模仿學習小品中的文明語言。我們再以游戲的形式制造坐錯位的機會,讓幼兒去玩,去模仿,并在游戲中給予鼓勵、表揚。等幼兒理解了,會用以上的文明行為和語言。我們又請幼兒欣賞模仿另一種解決坐錯位的小品。
小紅放書回來,發現坐位被小明坐了,就對其說:“小明你坐了我的位,沒關系,你坐吧,我再搬一把椅子”。幼兒在游戲中學會謙讓,學會用文明語言來說話,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
2、 用游戲、榜樣、食物轉移幼兒的注意力。
生活中我們發現:托班的孩子對什么都感到新鮮,什么都要自己親自摸摸動動、跑跑跳跳。玩滑梯,不從臺階上,非從滑梯上逆行爬,不坐著下來,偏拼躺著滑下來。更有勇敢的站著走跑下來,玩轉木馬,不等停穩,就往下跳;要不就推著木馬使勁轉麇跑,跑著跑又突然停下來也不躲,不知危險。拿塊積木可當“炸彈”扔,拿小勺子可當槍打,進教室用身體擋著門,不讓其他幼兒進入,洗手一反常態,開大水龍頭,用手指堵,用手掌捂住…..,有時你不讓他做的他偏要做,不聽成人的吩咐,固執,如果不重視,教育不當,這些行為將會發展成任性、執拗等不良品德。我們的做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