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傾聽能力的培養
語言能力的發展,是以聽力發展為先的。聲音是人類語言的啟蒙教師,人在出生后就開始嘗試著聽母親的話,雖然他還不會講話┄有科學家調查,人在清醒的時候,有80%的時間是在進行人際溝通,其中45%的時間用于傾聽。傾聽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孩子知識技能的接受和掌握。但我班的有些幼兒注意力極易分散,對老師的話不能做出很好的反應總是要重復再重復。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們老師忽視了對傾聽能力的培養。我覺得語言的聽力發展受相關因素的影響。
首先言語者的語言魅力,也就是說話的人的語言魅力。今年暑假有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青島之旅。在旅游期間,導游帶我們去參觀了青島的一家海洋生物遠洋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一名銷售代表向我們介紹了他們的產品,說話激情盎然,鏗鏘有力,讓人不斷產生共鳴,吸引我們不斷深入地聽他介紹。最后當然是買他的產品。同樣還有一家珠寶店也向我們介紹了他們的珍珠產品,說話漫不經心,語調乏力,讓聽她的人想睡覺的感覺。這種給人天壤之別的感受,一方面起決于他的工作責任心,當然另一方面來自于語言者的文字功底和情感。做為教師這種語言的功底尤其重要。是不是在充滿激情地和孩子講話,感情是否豐富,語言是不是很膚淺。
在傾聽同伴講話時,我也發現講話者語言魅力強的幼兒愿意聽,反之幼兒不愿聽。我班的陳程、俞韓烈、周浩寧等幾位幼兒在每次的講故事時總是聲音洪亮繪聲繪色,聽得孩子們很入神。所以要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必須培養幼兒的表達能力,口齒清楚,聲音洪亮。若若大方。
其次.對傾聽內容的感興趣程度,也就是聽到的是我喜歡的或想聽到的內容。通俗的講就是聽到的對我有用的我就喜歡聽,反之則不喜歡。例如:對大班的幼兒說“小手放好,小眼睛看老師”這樣的話吸引力不大。教師應根據不同年齡的孩子說不同的話。
如何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呢?
1、提高言語者的語言魅力.,也就是要發展幼兒的語言。多給幼兒機會讓幼兒在集體面前講述,利用晨間談話、飯后、游戲等零散時間讓幼兒在集體面前講故事講新聞或者講笑話等等。在班級中舉行講故事比賽,鼓勵每位幼兒積極參與同時讓家長能夠協助支持。給幼兒創設說的環境。例如:在墻上張貼幼兒的作品、圖片讓幼兒講述,在與同伴的互相交流中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這樣說話者詞匯豐富了,語言生動了,傾聽者就能專注的傾聽了,自然培養了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
2、要擴展幼兒的知識面,培養他們的各方面興趣。如果傾聽者什么都不懂,知識面狹隘,哪怕說話者說得再好聽他們也無興趣聽或者聽不懂。只有豐富了幼兒的語言,擴展他們的知識面,這樣他們才會更專注的傾聽。
3、給幼兒創設聽的環境,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給幼兒安靜地聽錄音故事、聽別人講故事;邀請幼兒談話,互相傾聽并交談;帶領幼兒聽多種聲音:樂器的聲音、動物的聲音,讓幼兒聽后模仿,想像,并講出他們聽到的聲音好像在說什么。讓幼兒多聽,使幼兒從起初的無意識的聽到有意識的關注,再到主動傾聽與模仿。在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的同時,豐富了幼兒對各種聲音的感性經驗,為幼兒今后的欣賞與表現積累相關的創作素材。……。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要求幼兒會聽,聽得懂,認真聽不打斷別人的話,這也是文明習慣的一種表現,也是《新綱要》對發展幼兒語言的要求。外部的激勵也會影響幼兒的聽力。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外部的激勵促進幼兒的聽力效果會更好些。比如,老師說:“我聽聽誰的小耳朵最靈”、“誰的小手放的最好。”幼兒聽到你的話就會很快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