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如何投放數學區材料
1. 使材料具有情境性,提高幼兒操作的興趣。
幼兒數學操作材料的選擇、設計與幼兒密切聯系,要貼近幼兒認識水平的活動內容,在具體可感、有趣的情境中,非常容易引發他們操作的愿望,提高幼兒操作的興趣,幼兒看到的、用到的、能理解的都可成為我們操作活動的材料。如:小班的“喂餅干”,我就在瓶子寶寶身上貼上了小動物的圖案,這樣,孩子們在喂各種形狀的餅干時就更加有動力了,大家都想把小動物喂的飽飽的。
2. 充分挖掘材料的價值和功能,提高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減少目的性強的作業式操作材料,投放具有開放性、能引起幼兒探索興趣的游戲材料。開放性材料能激發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操作、改變、組合;如積木、插塑、珠子、紙張、黏土以及各種廢舊物品。教師不對材料作任何設計制作,也不對材料的玩法作任何規定,幼兒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施行)》指出:“材料應具有開放性,有多種組合的可能”這些材料最大的特點就是開放性,幼兒能用不同的路子在自由、輕松、愉快的探索中建構有關的數學經驗。
例如,在大班時我在數學區投放了游戲“五子棋”材料。在進行此游戲的過程中,幼兒不僅要考慮自己如何走棋才能做到‘五子一線’,而且要考慮如何阻擋對方將五子排成一線,這種對策的思考正是幼兒的自由探索,幼兒每次玩都會達到不同的結果。幼兒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不僅從中獲得了關于數學領域的特定經驗,還收獲了成功、智慧和快樂的體驗。
3.投放具有層次性的游戲材料,滿足不同能力幼兒的發展需要。
材料不同,難易不一,才能充分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保證每個幼兒都有機會體驗成功,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幼兒參與數學區活動。教師投放材料既要從本班整體水平和實際情況出發準備材料,又要考慮到每個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使每個幼兒都有合適的、感興趣的活動材料。
4.數學材料游戲化、生活化,激發幼兒自主性學習。
根據《幼兒園教育綱要》的精神,數學活動應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為主,為幼兒日后學習數學創造有利條件,為幼兒終生學習數學奠定良好的基礎。挖掘讓孩子感到親切的生活中的數學材料。如孩子外出郊游撿回來的樹葉、花瓣、石頭,主題活動中帶來的各類種子、廢舊的瓶子、盒子、紐扣、紙杯、小勺等各種生活用品,都是天然的計數、分類、做式樣的好材料。
學區中游戲材料的投放對于教師而言具有很強的挑戰性,為了保障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富有個性的發展”,老師應多投放具有趣味性、開放性、探索性的游戲材料,讓幼兒在數學區內自由結伴、自主選擇、自主探索和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