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課堂上,請接住孩子的“繡球”
教育隨筆:課堂上,請接住孩子的“繡球”徐舍幼兒園 宗逸萍
今天,我再次執教科學探索活動“好玩的的彈性物品”,從第一次探索,感知彈性——第二次探索,找出彈性——分類——尋找生活中的彈性——制作彈性小玩具,一步一步,環環緊扣,孩子們很積極,尤其是潘安辰小朋友,回答問題很有創意。當孩子們把這些操作材料分類時,張涵鈺小朋友發現用細鐵絲做好的彈簧已被拉直了,他提出“老師,成這個樣子,它還有彈性嗎?”是的,這時我又不能說它沒有彈性,因為孩子剛剛玩過,現在也不能說它有彈性,因為現在已變成鐵絲了。我腦筋一轉“哇,張涵鈺,你真是個細心觀察的孩子,知道嗎,這可是一個小魔術!等一會,宗老師要和你們一起,把它變成一個小彈簧。”說著我就變變變,把他變成了一個彈簧。隨即,我又引出了制作彈性小玩具的過程,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我也適當地回答了孩子的問題,適時地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把制作彈性小玩具和尋找生活中的彈性交換了一下,最后才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的彈性,有的說:“坐墊”“床”“沙發”……“棉花”李雯婷大聲地說了出來,孩子的想象超出了我的范圍“是的,孩子,你的腦袋轉的太快了!我們的棉花可以做成被子。”孩子們紛紛點頭,這時我的內心也松了口氣。
整個活動結束,許多老師都說我是個機應變能力很強的老師,能適時地接住孩子拋出的“繡球”。其實,面對孩子的問題和答案,有時我們的內心也很忐忑,因為這些都不在我的預設之外,但是,只要我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虛心學習,平時多和他們接觸,你就會走進孩子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