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反話不可取
片段記錄:一天中午,因為班上的阿姨正好有事請假了,另一位老師也去吃飯了,所以我一個人帶著30個孩子排著長長的隊伍去園內散步。我帶著隊伍走在前面,路過大型玩具時,小新和小婷偷偷地脫離隊伍去玩了。回到操場上才發現少了人,請值班老師才找回來。兩人走過來時還互相看看,笑瞇瞇的,很高興的樣子。
回到教室里,等小朋友安靜下來,我問小新和小婷:“你們怎么能自己去玩呢,不和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兩個小孩子笑瞇瞇地,還是一幅滿不在乎的樣子。我氣不打一處來,“大型玩具什么時候可以玩?老師說的下午才能玩。你們下次還玩嗎?”兩人大概沒聽懂我的長篇氣話,還是笑瞇瞇的,小婷說:“小新叫我去的”。我問小新:“小新,你怎么去的?”小新笑嘻嘻地看看小婷說:“真好玩!”我氣極了,就說:“那你們去玩吧!”兩人聽了沒說什么,相互看看,小新就向小婷招手說:“哎,我們去玩吧!”說完,兩人就向門外走了。“回來!”我哭笑不得。
分析與反思:
事后,我和配班老師說起這個小笑話,笑過之余,我們認為:小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能理解反問語氣的話,特別是一些心智成熟慢的孩子,理解能力相對更差些。此時,我們說反話,根本就是對牛彈琴。因為年齡段較小的小班孩子理解能力還很差,他們對我們說的反話的理解,是照字面上的意思,他們想老師叫我們這樣做,就這樣做。我們的反話教育不僅沒收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鬧出大笑話。因此,我們還是要堅持用正面鼓勵的方法,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而不適合用否定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小年齡孩子的行為以模仿學習為主,要讓孩子怎樣做,就先做給孩子看,孩子對一些語言指令往往不會有直接反應,我們必須輔以身體語言,如手勢、動作,讓孩子明白我們說的是什么意思。孩子理解能力差,注意力的轉移需要一個過程,要給孩子一段思考的時間。針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我們在給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考慮孩子的心理特點,有一些小的技巧、小的策略,可以讓孩子自動地隨著你的要求轉移自己的行為。
如:事前先給孩子一些“心理準備”。
如帶領孩子外出散步之前,可以先將活動安排告訴孩子,讓孩子有心理準備。現在我們先去散步,大家走的時候要跟上前面小朋友,散步回來我們就睡覺了。孩子大概就知道活動是怎樣安排的,就會比較有心理準備,到需要改變活動時,也能比較容易接受了。
對幾個調皮的孩子要提前打好“預防針”。
對于班上的幾個小調皮,我們要提前給他們打好“預防針”。如:跟他們個別提示:現在我們去干什么,要跟上老師和小朋友等。這樣,孩子對接下來的活動就心中有數,活動中不會太散漫。
還可以借助游戲模仿孩子的“不良行為”。
如在角色游戲中,當“媽 媽”帶孩子去理發,可以對“媽 媽”說:我還要去玩,不跟著“媽 媽”走。孩子們看到這種情況往往會發笑,我想他們心中肯定也有數了。所以,平時還可以把孩子們身上的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借助的表演的形式模仿給大家看。在笑過之后,再來提要求,氣氛更和諧,效果自然更佳。
有了以上的一些方法,我想,我們成人經常用的說反話方法就可以棄置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