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對待孩子需要用心和耐心
班上的孫小朋友是一個讓我頭疼的孩子,每天對他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你要聽話,聽話才是好孩子!”可是每次都事與愿違,告訴他要好好聽話,這件事不能做等等,他就是不聽。諸如此類的話也不知道說了多少,可是一點成效都沒有。 為什么老師的話說了一遍又一遍,孩子為什么就是聽不進去呢?我結合了在日常活動中的觀察和反思,總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孩子不明白、搞不懂“不能做”的原因。 每當孩子“犯規”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平心靜氣,耐心的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告訴孩子為什么不能這樣做,如果做了,會發生什么樣的后果。而不是用強壓式、命令式口氣對孩子說不能這么做,而不去作任何解釋。 一天,在排隊喝水時,孫拿著自己的杯子接了大半杯水后就開始邊走邊喝起來,剛喝了一口,估計是有點燙,把嘴巴里的水全吐到了鄭小朋友的衣服上,我看到后,趕緊把他拉到我身邊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他一臉委屈的告訴我水太燙了。我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耐心的對他說這樣做不文明,萬一要是燙到小朋友了該怎么辦?此時的他聽了我說的以后,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并來到鄭跟前和她說了:“對不起”。 我想孩子明白了、理解了“不能做”的原因,自然也就不會再去“犯規”了。二、孩子有時的做不到,是不是我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太高了 心理學上經常講到“跳一跳摘桃子”,我覺得它強調的應該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再稍作努力就可以達到。然而在我們的日常的一日活動中,如果對孩子提出的要求高于其達到的水平,這樣會挫傷幼兒的自信心和表現力。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我們的要求過高。 每次的戶外混班運動游戲時,被孩子們“舉報”次數最多的就是孫,說的無非就是他沒有遵守游戲規則,在場地上亂跑等等。這一次我在游戲前就和他溝通了一下,要是在玩游戲時好好表現,不亂跑,老師就給你貼一個小貼畫。整個游戲下來,孫表現的還是不那么盡如人意,平時他就是一個很“瘋”的孩子,要想一下子就讓他有好的表現,估計有點難。 每個孩子的能力都是不一樣的,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及能力來提出要求,得出的結果才可能是成正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