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老師不包辦,孩子進步快
剛開學時,讓孩子們玩區域活動,由于孩子們對活動材料認識不足,沒有整理的意識和習慣,再加上他們的自控能力差,想玩就玩,玩過了就到處遺棄,還有的孩子玩完玩具后不知道收拾,仿佛不知道這些是他們自己的事。每當要小朋友們收拾玩具的時候,有一部分幼兒總是不愿動手,要么站在那兒磨磨蹭蹭半天都收拾不好,要么借故溜之大吉;還有很多幼兒在收玩具時不會分類,而是把所有的玩具胡亂堆放就完事。每次區域活動結束后,我總是在墻邊、桌下發現好多被小朋友遺落的玩具材料,雖然在他們活動時我也曾多次提醒過要把掉在地上的東西撿起來。為此,我想,讓孩子們逐步學會整理玩具材料,幫助他們快速掌握一些整理的方法和要點,才是關鍵。那如何讓小朋友自覺地養成良好的整理物品、愛惜玩具的好習慣呢?我也反思了一下,
第一:我給孩子們收拾玩具的時間太短,以至于有的孩子一聽到小鈴就急于回到位子,而忽視了整理區角。
第二:有時候,就叫幾個能力強的幼兒收拾一下好了,或者干脆自己整理,省時間。但后來我發現,經常整理的小朋友整理得越來越好,而其它的孩子整理習慣則一點沒改變,如果每次我去整理的話就成了我的包辦。
玩了幾天區角后,一天我特意提前十分鐘敲小鈴,小朋友在我的提示下手忙腳亂地整理著東西,待他們基本坐定后,我沒讓能干的小朋友去收拾,自己也沒去收拾,而是故作驚訝地說:“呀!老師聽到區角里有好多的玩具在哭,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小朋友議論開了。我接著說:“對呀,你們玩好玩具以后都沒有把他們放回家,他們沒有家了,就傷心地哭了。”于是我利用這個晨間談話活動,和孩子們一起制定了區域活動的規則和我的一些實施方案:
1. 貼了每個區角的人數標志,讓孩子們按規定的人數進入區角,這樣就會減少擁擠的現象。參與常規的制定。
2. 在以后的每一次區域活動剛開始之前,都給幼兒講清楚玩區角的規則、要求。
3. 每一次區域活動后,讓幼兒與幼兒比較,樹立榜樣互相學習,積極有效的表揚整理好與活動好的孩子,樹立幼兒心中的幼兒榜樣。發揮榜樣引領作用,以點帶面,逐步輻射到全體幼兒整理能力的提高。
4.在區域活動中,給孩子充分的、反復實踐的機會,反復去抓整理區角這件事情,不斷的強化幼兒區域活動中的規則意識,如關于材料取放的規則等。
5.活動區的創設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有時課上的一些操作材料放于區角,供幼兒課后再操作、探索。比如我將中班主題彎彎繞繞中的彎彎繞繞的線、自由自在的電線、有用的彈簧上好課后都放在了區角。
6. 玩具材料的擺放易于幼兒的取用、收納,并且根據玩具的特點,設定擺放的器具和空間位置。材料玩具的提供應適度,不多也不少。
7. 在區域活動后,請一位幼兒擔任管理員,檢查并整理,成為區域小主人。在強化自身收拾習慣的基礎上,培養幼兒的責任感。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行后,現在我們班的區域活動都能有效、安靜地開展了,活動后孩子們都能擺放地很整齊,每天早上孩子們和我們問早后,就會自覺地到區角里去玩了,等到孩子來的較多時就帶他們到戶外去活動。
我想孩子們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貴在持之以恒,只要我們老師做到大處著眼、小處入手,用心地去思考就一定會找到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