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不知道從幾時起,在中國社會上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多少家長為了這句話焦慮、彷徨;又有多少孩子為此早早地結束了金色童年。然而在這句話的指引下,這些年來中國孩子的體質沒有提高,近視率倒是越來越高;孩子們的快樂沒有增加,心理隱患卻越來越多。于是我想,究竟應該如何正確地看待這句話呢?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有道理的。透過其中的每一個字,我們看到的是父母對孩子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和期盼。
其次,所謂“起跑線”指的是跑步的起點,借喻兒童年代。從人的生理發育和教育理論的角度出發,兒童7歲之前確實是大腦發育和學習的黃金期,所以在兒童時期重視孩子的教育不無道理,而且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關鍵在于教給孩子什么?何謂輸?何謂贏?
人生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馬拉松,而不是百米沖刺。人為的規定讓孩子上學前就學會多少漢字、會說多少英文單詞、會幾項特長……對于漫長的人生而言意義究竟多大?我覺得以上這些家長最看重的內容,不是能力只是一種技能,是任何一個正常的孩子上學后都可以學會的。但是,多數家長卻為此費心勞力地想盡各種辦法,花錢賠時間,讓孩子學這些東西。家長累、孩子煩,彼此斗智斗法。其實在這場對決中,家長贏得的是自己的面子和虛榮,輸掉的卻是孩子接觸大自然、自由成長的童年。好多孩子因為學前學的太多,上學后反而喪失了學習興趣,又有多少孩子成了如此教育的犧牲品。
前不久轟動全國的“復旦大學投毒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投毒殺人,傷天害理,林某的行為除了令人憎惡,令人震驚,也發人深省。
讀書讀到研究生階段,又是在復旦這樣的名校深造,用通常的尺度衡量,林某無疑是一個人才。然而無可爭辯的事實又是:林某成了“才”,卻沒成為“人”。這個強烈的反差,又一次敲響了教育的警鐘。近年來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思考,中國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該指責的我想不僅僅是所謂“兇手”,林某成長過程中,整個漫長的兒童、青少年至青年期,從學校到家庭到社會,哪一個環節都該為這場悲劇買單。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論學校、家庭還是社會,不僅要教會孩子成才,更重要的還要教會孩子怎樣做人。“人才”兩字,只有先成為人,方可稱其才呀。
所以,與技能學習相比,培養孩子的情商,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陽光的心理顯得尤為重要。
龍應臺說我們的教育總是教我們拚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么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么清洗傷口、怎么包扎;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么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么治療內心淌血的傷口,怎么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么收拾?沒人教過我們,在跌倒時,怎樣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樣的智慧才能度過?跌倒,怎樣可以變成行遠的力量?失敗,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過的人,更深刻、更真誠?如果在我們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一些這樣的課程,會不會今天的悲劇就會少一些。
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吧,從今天起不練琴、不學字,我們只教孩子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也許你的孩子長大后不是最耀眼的一個,但是也許他會成為稱職的父母、熱心的同事、和善的鄰居,在漫長的歲月里安然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20歲時,充滿生活激情;30歲時,依然有興趣看漫天燦爛的星斗;40歲時,還能在周末的午后,讀一段自己喜歡的小詩;60歲時,依然童心未泯,笑顏如花。80歲,憶起童年,臉上還會劃過溫暖笑意。作為父母、老師,我們還想為孩子祈求怎樣更好的未來呢?更何況,把“贏”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早早地會幾項技能上,豈不可笑。
人的一生何其漫長,然而人生能真正開心、無憂無慮玩的時間何其少也,你怎么忍心再奪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