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幼兒園的集體數學教育活動更有意義
{page}
三、營造角色氛圍,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
沒有游戲,孩子的生活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精彩的。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教學活動,它能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知識,掌握知識,而角色游戲是幼兒園各項活動中最具活力最具綜合性的活動。開展角色游戲活動既能讓幼兒發揮主觀能動性,又能促進幼兒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自主學習的發展,是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一種較有效的教學形式。如:在一次大班“復習5以內的加法”自編應用題時,通過組織玩角色游戲“百貨商店”的活動,讓幼兒分別扮演售貨員、顧客、業務員,提供多種5以內數量的貨品。游戲規則是:售貨員說出應用題的條件“柜臺里有(貨品名稱)多少個”,顧客說出應用題的另一個條件“我要買()個”,業務員說出應用題的問題:還剩( )個?營業員說出答案:“還剩下()個”。游戲活動通過變換條件和角色可以進行較多種形式的自主學習的訓練。活動開始時,由于幼兒對扮演的角色和角色的對話不熟悉,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時應耐心指導和鼓勵幫助幼兒大膽游戲,并通過評選最佳營業員、顧客、業務員的形式激勵幼兒,這樣,游戲很快就能順利進行下去。通過這種有趣的、寓教于樂的角色游戲活動,樹立了幼兒對數學美的感受,激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在以幼兒為主體、愉悅的活動中培養了他們的自主性。
四、創設活動區,發展幼兒的自立學習。
對于幼兒來說,游戲是他的生活,這也是幼兒的年齡特征所決定的,數學教學要根據幼兒“玩中學、學中玩”的學習特點。數學活動區的材料是供幼兒操作和互動的,它具有拓展幼兒的數學思維和能力的功能。因此,教師應對數學活動材料的投放目的、材料選擇、材料投放時機以及材料玩法的制定等進行深入思考,讓幼兒通過在數學活動區玩一玩、擺一擺、拼一拼等自主探索性活動,增強幼兒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誘發幼兒的探索精神,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習慣和實踐操作能力。如小班的數學區,可以設置一些幾何圖形,讓幼兒利用它們自由地進行拼圖、擺弄。開始幼兒的拼圖、擺弄是沒有形狀意識和規則的,操作探索了一些時日,幼兒慢慢地懂得了有形狀有規則地擺拼幾何圖形。再摸索了一段時間后,幼兒又懂得了從美觀的角度把幾何圖形的顏色和形狀搭配起來進行拼圖,拼出來的圖形越來越有模有樣,也越來越漂亮了。又如中班的數學區,提供一些數學棒,讓幼兒學會認數、數數,懂得數的多、少和大、小比較,而且通過探索實踐,懂得用數學棒擺出各種不同的幾何圖形等。再如:大班幼兒的合作意識較強,他們能夠通過與同伴交流和協商,共同完成一項活動。因此,教師除了提供讓幼兒獨立操作的材料外,還可適當提供一些合作性材料,如棋類材料、撲克類材料,以促進幼兒合作能力的發展。在數學活動區放置豐富多彩的材料,不僅可以讓幼兒隨時根據需要在數學活動區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而且可以讓幼兒在活動區里探索數學的奧妙,發展幼兒的自主學習,培養幼兒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五、引導實踐操作,培養幼兒的自立學習。
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提供豐富的可探索性的操作材料,運用不同的活動形式,引導幼兒開展探索性的實踐活動,讓幼兒在實踐中自己發現、獲取和鞏固數學知識。如教大班幼兒“學習二等分”時,在幼兒理解“二等分”的含義后,可以為每位幼兒提供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三種幾何圖形,用激勵和鼓勵的語言、請幼兒自己動手進行幾何圖形“二等分”的實踐操作活動,比比看,誰“二等分”分得最好,方法最多。在教師的勉勵下,全班幼兒躍躍欲試,立即動手進行操作。操作一段時間,有的幼兒已完成了三種幾何圖形的“二等分”,但對正方形、長方形的“二等分”只有一種方法,這時,就可提醒幼兒,想一想,還有沒有其它“二等分”的方法,比比看誰的方法多。經過教師的啟發、鼓勵,幼兒又活躍起來,紛紛繼續動手操作,最后他們通過同伴之間的相互指導、比較和自己的探索操作,找到了正方形、長方形的其它等分方法,實踐成功之后,一個個都露出了喜悅的笑容。有趣的數學實踐操作活動,激勵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也增加了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